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5.黎元洪的发迹史

关灯直达底部

不论是从个人的能力还是实力来看,袁世凯都是一个很厉害的妄人,跟袁世凯相比,张勋只是个奇葩。

袁世凯的皇帝之路之所以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过于自信了,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以至于忽略了去把控媒体,也没有完全控制住国会,最终导致了四面楚歌,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张勋先是跟着众人一起劝进袁世凯,因为劝进有功,而被封了个爵位,但张勋并不是袁世凯最宠信的人,袁世凯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只封了一位“亲王”,那就是副总统黎元洪,张勋之所以能进北京,主要就是受到黎元洪的邀请。

黎元洪是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北洋水师学堂都是由英国的海军军官来教课,所以黎元洪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为民国的历史翻案,说在甲午海战中,黎元洪所在的“广甲”号其实没有逃跑,而是在海战中被击沉的,还说黎元洪是沉船之后自己游泳回来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在甲午海战中,黎元洪所在的“广甲”号被编在一役,而且还是一役里唯一的一艘国产军舰,其他的“济远”号、“镇远”号、“定远”号、“经远”号等,都是欧洲产的军舰。当时,“广甲”号只是跟在“济远”号之后的一艘小军舰,结果方伯谦带领的“济远”号率先逃跑了,“广甲”号不知道“济远”号是逃跑了,还以为它是加速前进呢,于是就跟上去了,一路跟到了大连,撞到礁石上沉没了。幸运的是,黎元洪在上船前自己买了一身救生衣,“广甲”号虽然沉没了,但黎元洪游出来了,由此也能看出,黎元洪的性格还是很谨慎的。不过,黎元洪虽然活下来了,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了,他无处可去,就投奔到了张之洞帐下。

张之洞当时是署理两江总督,权倾长江,坐镇在南京,是中国南方的中流砥柱,号称“北方李鸿章,南方张之洞”,中国如果没有这个人,估计早就变成土耳其了。黎元洪到了张之洞手下能干什么呢?黎元洪毛遂自荐,说自己当过海军,也当过陆军,还懂英文。张之洞刚好在南方办新军,就让黎元洪去当了翻译。实际上在后来的北洋政府里,不论是总理级别的人,还是总统级别的人,真正懂点外语的人只有黎元洪。就这样,黎元洪在张之洞手下从翻译开始做起,他确实非常能干和好学,他的海军知识是跟英国人学的,陆军知识是在日本学习的,也出访过很多次,深得张之洞的赏识。

黎元洪在武汉亲力亲为地办新军,一办就是十几年,所以当时的新军除了北洋六镇以外,最精锐的就是黎元洪在武昌训练的这一支。民间也有人管黎元洪训练的新军叫“南洋军”,因为黎元洪在武昌把新军训练得风生水起,还兴办小军校,这些小军校虽然没有北洋的军校那么正规,但也吸引了从南方过来的大量学生。通过军校,黎元洪在南方各地的新军里都培植出自己的势力,而且他对革命党采取了非常容忍的姿态。当然了,那时候革命党的势力确实是太大了,连清朝都感觉到自己快要不行了。

张学良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过这么一段,民国的时候,肃亲王善耆在天津私邸去世,汪精卫跑去悼念,张学良就问汪精卫,当年你刺杀摄政王的时候,肃亲王不就是审问你的人吗?你怎么现在还跑去给他送葬?汪精卫回答,虽然肃亲王曾经审问过我,但他这个人还是挺好的。当年,他说凌迟我就能凌迟我,说处死我就能处死我,却没有那么做。肃亲王本人没有那么顽固不化,他颇有点洋人思想,在法庭上还跟汪精卫聊了起来,他说,他很理解革命党人,我们清政府确实没把这个国家管理好,但是即便革命党人当了政,也是管理不好这个国家的。等到肃亲王去世的时候,汪精卫也正好失势,不禁觉得肃亲王当年说的话真有前瞻性,如今革命党真的胜利,也办了共和,果然没能把国家办好。

其实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都跟肃亲王一样,黎元洪也是如此,如果他发现自己的部队里出现了革命党,解决方案基本上就是找来谈谈心,礼送出境,所以,革命党人对黎元洪的好感度是很高的。而且在武汉的新军里,除了第八镇的统制之外,黎元洪的级别是最高的,不过那位统制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实权都掌控在黎元洪的手里,他在新军中的地位是众望所归的。在这里,我一定要纠正一个讹传,在很多的历史书里,把黎元洪写成了一个什么本事都没有的人,只是因为起义军里的最大官职是一个连长,革命军的领导者都不在,孙中山先生在外国,黄兴同志也不在,实在找不到人了,才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揪出来,把抖成筛糠的黎元洪推上了湖北都督的位置,事实当然不是这样,黎元洪不是草包,他也没有躲到床底下,更没有抖成筛糠。

关于要不要当湖北都督这件事,黎元洪是深思熟虑地想了很久的。当然了,他确实不是自己主动去当都督的。起义发生后,黎元洪就躲到了他的一个哥们家里,结果革命军在大街上发现了黎元洪家的管家,那管家扛着一大堆东西在街上乱跑,就逮住他询问,是不是偷了公家的财产要逃跑。管家被逼无奈,只好如实回答,他没有偷东西,是黎旅长在前面的那栋屋子里住,让我给他送点吃的过去,革命军这才找到了黎元洪,去请他出来当都督。黎元洪是自己从一个帐子后面走出来的,而且非常镇定地说,既然找到我了,我就跟你们去吧。

可能有人忍不住要问了,既然大家都公推黎元洪当都督了,他为什么还要躲起来三天两夜呢?黎元洪连上“广甲”号都自备一身救生衣,像他这么谨慎的人,面对这么大的事,当然需要仔细思考一番才能下决定。这三天两夜,黎元洪不吃饭也不说话,就坐在那儿想,自己能不能当都督,如果当了都督,他该怎么做。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他不能单凭一时冲动就“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直到第三天他开口说话的时候,那就代表他终于想清楚该怎么做了,所以他跟革命党人说,我可以当都督,但接下来该怎么做,你们都得听我的。

那么黎元洪究竟想要怎么当都督呢?其实他每天就做两件事——发电报和汇款。黎元洪想得很清楚,他只有鼓动更多的省马上独立,才能形成巨大的势力,因为他太知道北洋六镇有多厉害了。于是,黎元洪每天上午就给各个省的巡抚、布政使和提督发电报,只要这些人愿意宣布自己所在的省独立,黎元洪立即下午就给他们汇钱。当时,在武汉的武昌城内的湖北省藩库有存款,总计四千万余元,结果这些钱就都变成黎元洪的活动经费了,只要接到电报的行省宣布独立,独立所需的军饷等开支黎元洪下午就汇款过去。在黎元洪的大力鼓动下,还真的有几个行省宣布独立了,所以说,如果没有黎元洪在武昌主持,接下来的共和能办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连孙中山先生都夸奖黎元洪,说他是民国的首功,以至于后来在南京选临时政府的第一个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一共有17个行省的代表参加投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了临时大总统,当选临时副总统的黎元洪居然得到了全票。随后在北京交完权以后,国会在北方重新选举,大总统从孙中山换成了袁世凯,而副总统依然是黎元洪。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黎元洪这个人并不像历史书里写的那么无能,至于说他像小丑一样被革命军从床底下拎出来,被逼着当上都督,那就更荒唐了。黎元洪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而且一开始的时候,黎元洪是拒绝去北京当副总统的,他希望能继续留在武昌,因为武昌是他的根据地,最后是段祺瑞到武昌把黎元洪“绑”到了北京。而最有意思的是,孙中山先生和黎元洪虽然身为南京临时政府选出来的正副总统,但这两个人一生只见过两次面。

孙中山跟黎元洪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清朝的时候,当时黎元洪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到了广东水师,在“广甲”号上当副轮机长。有一次,黎元洪手下的一个士兵生病了,他下船去请医生,结果请来了一位名叫孙逸仙的医生,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这就是黎元洪和孙中山的第一次见面,非常富有戏剧性,他们一个是“广甲”号的副轮机长,一个是医生,谁也想不到,这两个人将来会成为正副总统。从第一次见面之后,两人再未见过面。后来两人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临时正副总统,因为孙先生在南京,而黎元洪在武昌,两个人也没有见过面。后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后,黎元洪也去了北京,不过孙中山只去了一次北京,跟袁世凯见了一面之后就又回到了南方,一会儿护国,一会儿又护法、二次革命,等等。总之,孙中山和黎元洪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直到北洋政府最后的时候,当时已经是张作霖和冯玉祥控制北京政府了,才又致电邀请孙先生北上。于是一九二几年的时候,孙中山去北京,路过天津的时候,跟黎元洪见了第二次面。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后,黎元洪还在天津的家里设了灵堂,来祭奠孙先生,不过那时候黎元洪已经失势了。

黎元洪刚被选为副总统的时候,勉为其难地离开了他辛勤耕耘了十几年的武汉,结果他到了北京一看,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虽然美其名曰副总统,但其实就是光绪帝,而袁世凯则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一直把光绪帝囚禁在南海瀛台。黎元洪在北京见到袁世凯之后,袁世凯也安排他住到了瀛台。黎元洪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了,非常善于审时度势,一看自己被安排到了瀛台,立即什么都明白了,所有的事都跟他没关系了,他就乖乖地在瀛台待着就行了。

于是,黎元洪就老老实实地在瀛台待着,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管。结果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人,对黎元洪说,洪宪帝制马上就要实行了,袁世凯要称帝了,他在全国只封了一位亲王,那就是你黎元洪,除了黎元洪之外,他人顶多就被封了个公,比如张勋等人。以袁世凯的立场来看,他封黎元洪为唯一的亲王,那是对黎元洪莫大的器重,但黎元洪可不这么认为。黎元洪的心思是相当缜密的,为人也是极为谨慎的,袁世凯把他弄到北京来,让他待在瀛台当摆设,他就毫无怨言地乖乖当摆设,但现在袁世凯要称帝了,让他去当亲王,这可就不行了。黎元洪很清楚,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是肯定要失败的,他可不想把自己跟袁世凯卷在一起,所以黎元洪坚决不肯接受这个亲王的头衔,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来敲门也不开,袁世凯派来的人已经把亲王的袍子和王冠都拿来了,黎元洪就是死活不开门。

为了让黎元洪就范,袁世凯派出了大量的说客,包括跟黎元洪一起参加武昌起义的孙武,也被派去游说黎元洪,都没用,黎元洪谁都不见,也不肯开门,坚决不肯成为袁世凯称帝的同谋。这样一来,黎元洪在全国人民心中博得了极好的印象。而且,黎元洪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像他一样以消极的态度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太多了。段祺瑞也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北京,冯国璋也待在南京不表态,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大大超出了袁世凯的预料,他没想到连段祺瑞和冯国璋都不支持自己。

然而就在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还傻乎乎地支持袁世凯称帝,那个人就是奇葩张勋。张勋像跳梁小丑一样在徐州发通电,支持袁世凯称帝,最终,袁世凯大势已去,灰溜溜地下台了,不久之后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得是非常郁闷的,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北洋系居然会背叛自己,一直被自己视为亲信的段祺瑞和冯国璋居然会不支持自己。袁世凯临死前拿出了一个匣子,匣子里面是他的遗嘱,遗嘱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他死后接替他的人选。大家打开了匣子,发现袁世凯在遗嘱中列了三位继承人人选,排第一的是黎元洪,排第二的是徐世昌,排第三的是段祺瑞。

这份遗嘱真的太耐人寻味了,因为袁世凯最后还是想把自己的基业留给这些背叛了自己的人,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当然了,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也的确太不争气了。在袁世凯打算称帝的时候,全国的报纸每天都在抨击袁世凯,结果袁世凯的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子,居然自己编了一份报纸,在上面讴歌袁世凯,然后把这报纸拿给袁世凯看,说父亲你看,大家都在劝进。袁世凯完全对这份假报纸信以为真,以为全国人民都热切拥护自己称帝。直到后来有一天,袁世凯的女儿的女仆上街去买油炸蚕豆,袁世凯的女儿一看包蚕豆的报纸,才发现全国都在骂袁世凯,袁世凯这才知道,自己居然被自己的儿子给骗了。总之,袁世凯一世英名全都毁于一旦。但在最后,这位一生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还是良心发现,没有把这个国家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留给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等人,因为袁世凯相信这些人能把这个国家管理好。

在当时的北洋整个系统里,除了袁世凯之外,地位第二高的人就是徐世昌,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徐世昌的地位比袁世凯还要高。徐世昌曾经是翰林,后来投笔从戎,到小站去投奔了袁世凯。大家都知道,小站里都是一群草莽出身的丘八,连袁世凯自己也不是科举出身,所以是翰林出身的徐世昌一手帮助袁世凯,一起把持整个北洋系统,袁世凯管武,徐世昌管文。后来清朝倒行逆施的时候,袁世凯失势了,被贬回了河南彰德(安阳)渲上村,而徐世昌依然稳坐副大学士的位置,相当于副宰相,是汉人里面最高的官阶,比袁世凯的官位还要高。

除了徐世昌,北洋系里地位最高的人就是段祺瑞了。段祺瑞担任北洋武备学堂的教育长,北洋后来的所有军校的校长和教务长也都是段祺瑞,他在北洋系里门生满天下,非常有威望。所以,在袁世凯死后,最有资格和能力接手北洋系的人就是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都接不了。但袁世凯既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排在继承人名单里,也没有优先在北洋系里选择继承人,而是把一直跟他作对的黎元洪排在了第一位,因为黎元洪确实是很有才干的,所以袁世凯的这份遗嘱还是非常理性和靠谱的。

就这样,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黎元洪一上任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根本没法召开国会,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已经把国会解散了。其实准确来说,袁世凯并不是解散了国会,而是从法理上把国会的第一大党国民党定为了非法党派。因为在南方发生军事行动以后,有四个身为国民党人的行省都督拥兵反抗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于是,袁世凯依据法理说,国民党现在已经是叛乱党了。这个法理在全世界都说得通,一个党派在国会里搞议会斗争,那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果你兴兵抗议,那就是叛乱了,如今国民党四个行省的都督在南方兴兵,那就代表国民党是叛乱党,是非法的党派了。国民党是第一大党,它在国会中拥有最多的席位,它被定为非法党之后,国会肯定就开不下去了,因为没有那么多合法的议员了。

这样一来,民初国会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就基本瘫痪了,议员一部分跑到了广东,另一部分跑去了上海等地。没有国会了怎么办呢?袁世凯又自己弄了一个参议院,重新制定了一部宪法,叫作《中华民国约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总统极端集权的宪法。听起来非常可笑,不过才办了短短几年的共和,居然就已经出台了三部宪法了,第一部是“总统权力最大”法,紧接着孙先生把总统的位置交接给袁世凯,又起草了一部“总统没权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袁世凯上台,又自己搞出来一部“总统权力更大”的《中华民国约法》。

现在袁世凯死了,黎元洪上台了,段祺瑞也回来了。段祺瑞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得到了一众北洋都督的支持,现在成为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打算再造共和,而黎元洪也有着拒绝接受亲王封号的功劳,还是副总统,也成了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