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8.讨逆之战

关灯直达底部

以当时张勋的实力和社会地位,以及他的威望,如果要封赏的话,他估计连前二十位都排不进去,因为各省的督军和大佬都能排到张勋前头。

就算张勋复辟有功,也得采取点怀柔政策。就像辛亥革命时黎元洪那样,在武昌给各省发电报、汇钱、封官,不管是复辟还是革命,收买人心才是最重要的事。就连袁世凯称帝的时候,都知道给所有人封官,这个封为亲王,那个封为公,张勋自己也曾被袁世凯封了一个公的爵位。张勋没有什么文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他不知道就算了,黎元洪和袁世凯的例子都摆在他眼前,他居然什么也没学会,把小皇帝溥仪抬上朝堂后,张勋立马封自己为首席辅政大臣,他眼睛里根本就装不下别人了,除了皇帝之外,他张勋就是最大的了,然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封自己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职位对于张勋的意义太大了,因为他心中最大的偶像李鸿章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也是,现在,终于轮到张勋自己也坐上这个位置了。

封完了自己,张勋才开始封别人。手握重兵的直隶督军曹锟,被张勋封为直隶巡抚,直隶从来就没有过巡抚,如果直隶有巡抚的话,那这个巡抚其实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现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张勋,所以曹锟这个直隶巡抚就是个徒有虚名的摆设。曹锟是什么人?是北洋的悍将,听说了张勋要复辟的消息后,曹锟二话不说就带着自己的精锐部队来支持张勋。虽然全国的知识分子都跳出来骂张勋,但各省督军都没有表态,大家都坐拥着自己的地盘,持观望的态度,等到张勋复辟完成了,全国至少有六七个省的政府,都自觉地把象征复辟的龙旗挂了出来,表达对复辟的支持。

北京城的老百姓是最高兴的,到处都挂起了龙旗,城内的龙旗都卖脱销了,最后干脆挂起了纸做的龙旗。其实老百姓对复辟这件事也说不上有多支持,但老百姓就是喜欢看热闹,大家一边挂龙旗一边起哄,高呼皇帝万岁。前门外头的瑞蚨祥里,清朝的官服和帽子原本就卖20块钱一套,结果复辟之后,所有的清朝官服一夜间涨价,一套卖到150块或200块。老百姓都穿上清朝的衣服,非常兴奋。

在这样表面上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如果张勋能够稳住阵脚,积极收买人心,大方地分封授爵,其实复辟这件事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只要张勋马上把被解散的国会重新召集起来,跟大家说,我不是要复辟清朝,也不是要重新把所有人都变成奴才,我只是觉得共和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我要办君主立宪,他立马就能得到国会的支持。但张勋哪儿懂得这些,他就是个大老粗,他脑袋里装的都是极其落后腐朽的那一套,恨不得比慈禧太后晚年的那些政策还要倒退。

政策和思想落后也就算了,最可笑的就是封官这件事,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包括黎元洪和袁世凯都知道封官的重要性,偏偏张勋就是没学会。曹锟这么骁勇彪悍的人物,被张勋封了一个虚位,曹锟当场震怒,什么意思?你张勋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我曹锟当你的下属也就算了,还是个摆设一般的下属。不光曹锟震怒,全国各地被封为巡抚的督军全都震怒了,大家挂出龙旗支持复辟,家里都准备好了顶戴花翎,就等着张勋来封官授爵呢,比如湖北的督军,就等着张勋封自己为湖广总督,结果就得了个湖北巡抚的虚职,这哪里是封官,简直就是公然的侮辱。

南京那儿的冯国璋也大怒,连张勋的亲家张作霖都傻眼了。张作霖一开始还挺高兴的,心说自己的亲家得势了,东三省的总督肯定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结果张勋封张作霖为奉天巡抚。奉天本来就是张作霖的,这还用张勋来封吗?历朝历代的开国大封,如果不给每个人官升两级,谁愿意改弦更张地跟着你干?这么简单的道理,张勋难道不懂吗?张勋虽然是个奇葩,但他既然能跳上历史的舞台,肯定不会完全是个草包。他当然知道封赏的重要性,但他就是舍不得分权,他熬了这么大一把年纪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于自己的地位无比珍惜,他要当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其他人绝对不能跟他平起平坐,只能当小小的巡抚,否则他就觉得不爽。

不光如此,张勋本身没什么文化,起草诏书这种事他干不了,于是那些之前跑到徐州去投奔张勋的前清遗老遗少,全都拖着小辫子跟到北京来了,帮张勋起草这种诏书和上谕。小皇帝溥仪也听话,让他写什么他就写什么,那些遗老遗少全都是些脑筋守旧到极致的老顽固,他们极力游说张勋,汉人只当巡抚就行了,要封大官,咱们得把恭亲王和肃亲王请回来,还有溥仪的父亲也在世呢,太上皇也得请回来。在这些遗老遗少的鼓捣下,复辟被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所有的汉人军头都震怒到极点,这复的是什么辟?大家把龙旗都挂出来了,结果一没钱,二没权,连官位也只给到形同虚设的巡抚。这还不如洪宪复辟呢,袁世凯封给大家的好歹还都是实官。总之,张勋的好人缘一扫而空,各省的军头全都翻脸了,没有人愿意继续跟着张勋了。

看到复辟复成这个样子,段祺瑞拍手叫好,立即开始行动起来。段祺瑞手里虽然没有一兵一卒,但他还有威望在,他在天津一召唤,立即有一大堆人跑到天津来投奔他,比如梁启超和林长民等重量级的人物。梁启超当过民国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林长民也当过司法部长。这些人彼此之间原本并没有什么关系,正是因为张勋的复辟,才让他们自动站成了一队,组成了“研究系”,“研究系”围绕和团结在段祺瑞周围,开始商量对策。段祺瑞主动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只要能凑到160万块钱,就能誓师对抗张勋。

大家积极地给段祺瑞出谋划策,其实凑齐160万块钱并不难,只要我们向德国宣战,日本立马就能借钱给我们。于是,天津的日本银行和商社等,迅速为段祺瑞凑齐了160万块钱。段祺瑞拿着钱出山的消息一传出,京津一带的好几个师马上就投靠过来了,比如曹锟的第六师,李长泰的第八师,段祺瑞出钱,这些被张勋气炸了的人立马行动,发动了马厂誓师,所有督军一起发出通电,摘下龙旗,反对复辟,支持共和。张勋吓坏了,他没想到自己亲自封的“巡抚们”会背叛自己,更没想到日本也欺骗了自己,去支持了段祺瑞,甚至日本还发了一个声明,痛斥张勋复辟。一夜间,张勋众叛亲离,连他在京城的第十二师和第十三师也收了段祺瑞的钱,叛变了。

一向豪爽的张勋,连请人唱戏都一掷千金的张勋,在这个时候居然彻底没辙了,他手下的师,只要一出城去讨伐马厂誓师,就全被段祺瑞收买了。最搞笑的就是第八师的李长泰,李长泰的岁数比较大,又怕老婆,段祺瑞要收买他,他还挺谨慎,表示想要跟段祺瑞聊一聊。段祺瑞就跑到了第八师的师部,结果李长泰居然不敢见段祺瑞,最后是他老婆出面来和段祺瑞谈。他老婆特别厉害,直言不讳地对段祺瑞说,老段啊,我们家老李的为人你也知道,他不会争什么官位,所以熬到这把岁数才混上了师长,如果我们现在跟了你,事成之后,你是不是应该封个九门提督给我们家老李?

段祺瑞比张勋大方多了,当场就跟李长泰的老婆拍板说,没问题,九门提督就归李长泰了。九门提督是晚清时的称号,其实就是北京卫戍司令,段祺瑞心想,李长泰不就是想要个官吗?多大点事,不管是要钱还是要官,段祺瑞都给得起,因为段祺瑞知道该怎么玩政治游戏。而张勋不会玩,张勋四面楚歌,居然还挺硬气,不愿意逃跑,要死守所谓的忠孝节义,跟段祺瑞战斗到底。于是,张勋就率领着“辫子军”开打了。

张勋复辟已经闹出了很多的笑话,这一开打就更可笑了。其实从挂五色旗时代的中华民国开始,我们就压根没打过什么特别血腥的内战。大家别看各种内战的名目很多,什么讨逆、护国、护法、二次革命、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等,实际上每场战斗都打不死多少人。为什么呢?因为北洋军头都是“有道德没文明”的人,他们虽然不懂文明,但道德感都是极强的,大家打归打,但不能打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毕竟大家都是从小站练兵出来的,何必打得你死我活呢?所以这些北洋军头之间打的战斗,基本上就是双方一起朝天放枪。

当然,除了道德因素之外,我们的军事实力确实也不够好,不光内战打得不激烈,对外的战争也打得很敷衍,英法联军来了也是一样,一场战役就打死了7个英军。我们打的最大的一场战役,就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发生的八里桥战役,僧格林沁率领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冲锋在前,一通乱打,结果才打死了12个英法联军。八里桥战役在法国也非常有名,因为法军统帅回到法国以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总之,从晚清开始,我们的军队的战斗力就是这样,甭管打多大的战役,都打不死几个人。到了张勋跟段祺瑞开打的时候,军事实力差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段祺瑞完全没有要跟张勋死磕的想法。

段祺瑞对手下的军队下令说,如果“辫子军”投降,大家就不要打了,而且一定要保护好张勋的家眷,毕竟大家都是北洋的袍泽,不要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所以这场战斗,双方就是朝天放枪。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公使芮恩施在回忆录里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斗”,从早上开始,机枪、步枪和大炮的声音就像雨点一样,一整天下来,芮恩施估计至少发射了五千万发子弹,密集的枪炮全都朝着天上打。这么密集的炮弹,也不能完全盲目地朝天打,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张勋在南河沿的一座宅子。

张勋的这座宅子跟讨逆军的阵地之间隔了一堵大概两米厚的墙,滑稽的是,轰炸了一整天,这堵墙上都没留下几个弹孔,因为密集的炮弹全都瞄准了宅子的上空,莫里斯在回忆录里不无讽刺地说,今天最倒霉的就是飞过南河沿上空的飞鸟,它们一个都跑不了,两方的军队不停地朝天放枪。除了张勋的宅子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场,在先农坛,由冯玉祥率领他的第十六混成旅,从丰台赶到右安门,在右安门上借了四五十道绳梯爬上去,包围了先农坛,然后双方还是朝天放枪,两处战场都一直放枪,放到张勋这边没有子弹了,才出来投降。

鲁迅和周作人当时都在北京城内,他们两个人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场“战斗”,跟莫里斯记录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放了十几个小时的枪。根据莫里斯的估计,这场“大战”打下来,讨逆军一共发动了六万人的部队,“辫子军”几千人,双方一共发射了几千万发子弹,最后的伤亡人数在25人左右。如果这真是一场激烈的战斗的话,老百姓早就吓跑了,结果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跑出门来看热闹。著名的杨绛先生也出来看热闹了,当时她只有六岁,在他们家的一个阿姨的带领下,和一个外国友人一起跑出去看打仗,两边朝天放枪,就像放礼花似的,还挺好看的。

后来的直皖战争,是北洋的“二虎”打起来了,双方共计派出了20多万大军,结果也是一样,一共就打死了几百个人,直奉战争也是一样,光开枪不打仗。中国的内战是到了什么时候才开始双方真正拼命打的呢?就是有了所谓的“主义”之后,从北伐开始,国民党的党代表就开始宣讲要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唤起了所有人心中的热血,热血一旦上来了,就要真正跟对方拼命了,于是在北伐到武昌城下的时候,才会有血染着我们的旗帜,包括黄埔三杰之一的共产党员蒋先云等,也光荣地战死在北伐中。

总之,一直到我们有了“主义”,有了党代表,才开始有了流血和牺牲的内战。在那之前的五色旗时代,我们从来没真的打起来过,双方放完枪就算打完了,从来没有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张勋被打败后,就带着财产和一众家眷回天津当寓公去了。张勋复辟的时候,黎元洪表现得还是很铁骨铮铮的,坚决不向张勋妥协,逃进了日本使馆里,以至于张勋还觉得日本人背叛了他,因为日本使馆收容了黎元洪。在过去的种种关键时刻,黎元洪其实都是不含糊的,一直到了张勋复辟,他才明白自己真的大势已去了,因为张勋是他黎元洪亲自召来的,还要靠被黎元洪免除职务的段祺瑞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黎元洪也跑到天津去当寓公了。

最后,“辫子军”全部投降,溥仪也自己走了,只有张勋本人还不甘心,还在闹,扬言要以身殉了清朝,结果是两个德国人拽住了张勋,劝说他不要闹了,让他去荷兰的使馆避难,并好心地拉张勋上车。据说张勋还不肯上车,在地上打滚,居然还咬伤了一个德国人,最后被硬拖到汽车上,送到了荷兰使馆。从复辟到7月12日张勋逃进荷兰使馆,再到段祺瑞进北京城,复辟的闹剧一共演了12天。最滑稽的是,一直到了11日,整个大局都已经定了的时候,大势已去的张勋突然发了一封电报,任命他的亲家张作霖为东三省总督,令人啼笑皆非。

接下来,讨逆军热烈欢迎三造共和的大英雄段祺瑞重返北京城,没想到段祺瑞拒不进城,他说,我的总理职务已经被黎元洪公开免除了,我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北京,得让黎元洪亲自来请我。其实早在这之前,黎元洪就已经把段祺瑞官复原职了,只是没公开通电而已。黎元洪在逃进日本使馆以后,曾经发了一封电报,说让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来代理总统,并让段祺瑞官复原职,并委任段祺瑞讨伐张勋。估计发这封电报的时候,黎元洪心里一定万分懊恼,是他把段祺瑞解职的,也是他把张勋请进北京调停的,现在他居然又要去请段祺瑞讨伐张勋。现在张勋被赶走了,段祺瑞又拿起架子,非得让黎元洪亲自去请他不可。没办法,黎元洪只好硬着头皮走出日本使馆,去大营里见了段祺瑞,跟段祺瑞道歉,请段祺瑞回京。

段祺瑞这才回到北京,开始了所谓的“三造共和”。黎元洪辞职去了天津当寓公,张勋则藏在了荷兰使馆里。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再也没有人真心地想要好好办共和了。从1917年起,不论大事小情,大家都用兵戎相见的方式来解决,之前六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段祺瑞后来在北京办的国会,我根本就不想讲了,实在是不值一提。

总之,中国的共和之路就这么结束了,断送在张勋这个奇葩和小丑手中,张勋这个小人物,居然扭转了中国的整个宪政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