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第三章 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关灯直达底部

1998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其外观线条呈圆形的iMac电脑;《哈利·波特》风靡世界;第一款移动MP3播放器上市;一位来自雷丁大学控制论专业的44岁教授在这一年进行了一项非同寻常的运算。凯文·沃维克(Kevin Warwick)教授进行了一个非急需外科手术,目的是将一个包在玻璃管内的硅片植入自己的左臂皮肤之下。一旦植入人体,这款射频识别设备(RFID)的芯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就能经由实验室周围的天线,随即传入能够控制沃维克周围环境的中央计算机。“在(我的实验室)的主入口处,当我进门时,一个由计算机操作的音箱发出‘你好’的声音。”后来凯文·沃维克记下了他的体验:“计算机检测到我进入大楼的过程,当我走近实验室的时候,为我开了门,点亮了灯。芯片植入体内后的9天里,我仅仅沿着特定的方向行进,就可以触发周围的物体自己行动。”

约20年后再来看,沃维克的这项实验依然震憾人心、发人深省。与沃维克职业生涯的其他事情相比而言,这项实验最有意义。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此事的惊诧程度可能多多少少发生了改变。尽管回避有人愿意采取这种侵入式手术的原因依然很容易,但关于为什么有人想这么做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手腕上带着一块42毫米的不锈钢苹果手表,搭配了米兰风格的表带。这款表价格为599英镑,它能实现的功能远远超过凯文·沃维克在其植入式射频识别设备上所设想的功能。一旦我收到一条短信或一个电话,或者如果我的朋友在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贴了一张新图,我只需要看看手表就一目了然。而且在超市购物时,我可以用手表刷卡支付。同样,我也可以用手表打开世界各地酒店的房门。外出的时候,手表连续发出的嘀嗒声和震动可以告诉我应该走哪条路。一串嘀嗒声提醒我右转,另一串嘀嗒声则提醒我左转。第一次震动表明我的旅程结束了,而第二次震动则告诉我到达目的地了。所有这些功能并不需要进行侵入式手术。

如果你正在阅读这本书,你很可能对“智能设备”这个名词并不陌生。除了种类日益繁多的智能手表,如Pebble(一款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安卓的可穿戴应用程序)及其他设备,还有智能跑鞋,智能跑鞋能够记录步数、心跳频率,并使用嵌入式屏幕传达你的情绪,比如使用笑脸和爱心等符号。智能冰箱不但可以记录温度与冷藏的食品,还会在你最喜欢的食物就要吃完了或将要变质的时候通知你。还有智能安全摄像头、智能厨房秤、智能灯泡、智能马桶、智能尿片和智能牙刷。2014年,谷歌以惊人的3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最著名的智能设备公司Nest Labs。Nest Labs由苹果前雇员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和“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联手创立,打造了多款可以联网的智能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是智能恒温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款恒温器可以了解用户的习惯,并相应自动地调节温度。

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与通过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实现的持续联网状态相结合,使这些设备变得“智能化”。以前,接入网络而变得智能是一件令人们不得不“大费周折”的事。今天,我们的在线连接很少出现中断的现象。总的来说,这些进展使我们从用户那里收集数据、分享数据,并且帮助用户理解数据成为可能。“数据赋予我们力量,”世界第一个联网电动牙刷生产商Kolibree的营销与战略总裁勒妮·布洛杰特(Renee Blodgett)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将刷牙方式、刷牙部位以及刷牙时哪里需要改进结合在一起。”在我们拥有智能牙刷之前(这对我而言,就是现在),我们不得不依靠一年前进行年度检查时牙医的反馈。而通过智能牙刷,我们可以实时获得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