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做好互联网消失的准备

关灯直达底部

2015年1月,谷歌董事会执行主席埃里克·施密特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言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当被问及对互联网未来的看法时,施密特答道:“我的答案非常简单:互联网将会消失。”

当然,这个答案一点都不简单。初听起来,这有点像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向员工的讲话:他们应该放下智能手机,并与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或者像电影工作室的老板所说:电影千篇一律,人们应该多些时间阅读或散步。实际上,施密特说的与此毫不相干。恰恰相反,他已经观察到,近些年来,技术已经变得更加智能而且无处不在。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人。早在1991年,硅谷传奇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所(Xerox PARC)首席技术专家马克·韦泽(Mark Weiser)就曾写过一篇名为“无处不在的计算”的文章。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影响最深远的技术是那些消失的技术。它们将自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至我们无可分辨。”

其实事实就是如此。第一章所介绍的开创性数字计算机ENIAC重约27 000公斤,占据了整个房间。21世纪初生产的翻盖手机(甚至不是一款智能手机)的重量是ENIAC的近12万分之一,功耗约为其40万分之一,但性能却是ENIAC的13 000多倍。随着可穿戴设备将取代现在我们智能手机上的大多数功能,这一转变将继续下去。正如在蓝光时代,镭射光盘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古董,几年之后,第一代可穿戴设备也将变得非常可笑。谷歌已经开发了智能隐形眼镜,能够测量佩戴者眼泪中的葡萄糖水平,并随后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递至所连接的智能手机。在这个过程中,搜索巨头希望能消除糖尿病患者对比较痛苦的日常血检的依赖。在更小的范围内,另一家名为斯克里普斯健康中心(Scripps Health)的公司正致力于开发一种使用者可以将其注入自己血管的纳米传感器。一旦进入血管,它将驻扎在人体向各个器官供血的毛细血管床上,采集相关读数,并将数据传回用于分析的主设备。使用者甚至不用担心传感器是如何充电的,因为它能够像一座水力发电站一样,利用流经它的血压进行工作。

这些技术实际上人眼是看不到的,但更重要的是,穿戴者也看不到。现在,智能设备依然要求我们人工去做大量事情,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进入无缝智能交互的领域。举例来说,相比夜间睡眠数据集,Jawbone用于分析膳食情况的数据集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人们当前不得不自己记录食物,从长长的单子里每一次挑选一种食物。如果人们可以对煎蛋卷或薯条等食物拍照然后再进行图片识别,并相应地记录下来,那么人们很可能会这样去做。这是技术公司正在探索的领域。2010年,技术巨头高通公司申请了一项专利,这项专利可以让使用者仅仅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对设备拍照而使设备自动匹配。一旦图形识别工具识别了新设备,两个机器的接口就能自动启动配置流程。这比复杂的人工配置流程要简单得多,也是许多智能手表生产商使用这种技术的原因。在类似技术可以连接到食物数据库之前,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本章开始部分介绍的SITU生产智能天平的企业家迈克尔·格罗特豪斯表示:“这当然是技术公司正在钻研的事。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些真正令人感兴趣的工作,这些工作是通过被称为光谱分析仪的设备完成的。光谱分析仪使用光测量物质的成分。但问题是,光谱分析仪仍然无法准确读取物体的成分与质量。有一天,它们会变得足够小且足够便宜,我们可以便捷地测量任何物体,但是在那之前,测量食物热量的最佳方式还是用手工记录。”

格罗特豪斯等技术人员的梦想是,所制造的智能设备不仅在外形规模上是不可视的,而且在使用方式上也是不可视的。就像我们不必有意识地去关注我们的心率、体温或呼吸,因为有中枢神经系统在调控,未来智能设备也将渐渐地采集并交流信息,而无须个人对流程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