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月菩提 » 星月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星月菩提》盆与水的智慧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到底要用自己身、口、意的盆子盛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每天清晨与夜里面对水盆的时候,这样想想,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了。

每天清晨,我们走进浴室洗脸,面对着脸盆,以及流注到盆中的清水,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沉思呢?

扭开水龙头的一刻时常带给我一些震动,那些哗啦哗啦的水喷涌而出,有时会给我们生命与时间的联想,我们的生命与时间,它流失的速度是快过涌流的水喉,那洗涤脸容的清晨,虽说是预示了今天的开始,何尝不也象征昨夜已彻底地流逝了呢?想到这里不免令人怵然而惊。

但也不全然是那么可怕的,当我们看到建好洁净没有一丝污染的清水,用来鉴照我们、清洗我们,有时这种清洗与鉴照不只是脸容,也是心灵的,我们清洗后把水放掉,走出室外迎接晨光,那时候就感觉有一个非常明净的自我,要来迎接一个新的太阳、新的光明。

水,或者盆子,都只是相对的东西,澄净的水用来洗脸,混浊的水用来洗足,污脏的水则可以用来灌溉和施肥,当然,清水与污水是有分别的,可是只要会用,都是有用的。

盆也是如此,装水的盆子有许许多多的用处,它可以承受明净的水,也可以包容污秽的水;它可以盛满鲜花,也可以装满粪水;它可以盛芳醇的蜜,也可以放醉人的酒。盆的本身是没有分别的,分别的只是它装的东西罢了。

是不是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盆,在一个环境、社会之中流转,因为外在的事物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地随外境流转呢?

是不是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是盆,每天空空地走出房门,到入夜的时候装满了许多东西,等待清晨的清洗,然后再出去盛满事物呢?

关于水与盆子,在佛经中有许多智慧的启示,流动的无相的清净的水,常被用来象征自性与法身;可以盛物的盆子,则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口意,也就是说,佛教的修持是在使我们的自性能开启出清净如水的面貌,这就是“自性心水”;同时,也是在使我们的身口意透过清净的选择,成为聚宝的盆子,而不要成为什么都装的毫无拣择的盆。

那么,我们来看佛经里,如何用水与盆子来做譬喻吧!

护住一口,不堕三途

佛陀有一个独子,名字叫做罗云(也有经典译成罗睺罗),罗云在还没有出家之前,心性就非常粗犷,说话很少诚实和信用,后来,他跟随佛陀成为佛的弟子,习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喜欢讲妄语,使佛陀非常忧心。

为了改掉罗云的习性,有一天,佛陀叫罗云到贤提精舍去住一段时间,并嘱咐他应该守口摄意,勤修经典和戒律。罗云也知道佛陀叫他改除坏习惯的苦心,自己感到惭愧和悔恨,于是到贤提精舍去守口摄心,努力修行。

过了九十天以后,佛陀到精舍去看罗云,罗云看到佛陀来了,非常欢喜,为佛陀准备衣服卧具,请佛陀坐在床沿。佛陀对罗云说:“你去拿一个澡盆,来为我洗足吧!”罗云受教,就装了一盆水,为佛洗足。

洗完脚,佛对罗云说:“你看见了澡盆中的洗脚水没有?”

罗云说:“看见了。”

佛说:“这水可以用来饮用、洗脸,或漱口吗?”

罗云说:“这水不能再用了,因为这水本来是清净的,但现在洗过脚,受尘垢所染,所以不能再用了。”

佛说:“你也是这样子,你虽是我的儿子,是国王的孙子,但你既然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成为出家的沙门,如果你不精进修行,摄身守口,而让贪嗔痴三毒的污秽充满你的胸怀,也就像这脏水一样,不能做清净的用途。”说完,佛陀叫罗云把水倒掉,罗云就倒掉了水。

佛陀接着说:“现在澡盆虽然空了,还可以用来盛饮食吗?”

罗云说:“不能用,因为它有澡盆之名,又曾经盛过不净的东西。”

佛说“你也像这样,虽然身为沙门,口里不讲诚信,心性又刚强不念念精进,恶名在外,这就像澡盆一样,不能再拿来盛清净的食物。”说完,佛用脚指拨动那个澡盆,澡盆随着轮转而走,旋转跳坠了好几下才停止。

佛说:“你爱惜这澡盆,害怕它打破吗?”

罗云说:“这是洗脚的器皿,又是贱价的东西,我不会很爱惜它。”

佛说:“你也像这澡盆,虽然身为沙门,不摄住身口,常讲粗话恶言中伤别人,大众不会敬爱你,有智慧的人也不会疼惜你,当你身死神去,轮转到三恶道里,自生自死、苦恼无边无际,诸佛菩萨都不会顾念爱惜你,就像你不爱惜污秽贱价的澡盆呀!”

罗云听了佛的教化,感到十分惭愧畏怖。

佛就对罗云说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一个国王养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勇猛而善于作战,它的力气甚至胜过五百只普通的大象。国王有一天想兴兵作战,希望这头象也能加入战争,于是给象披上盔甲,叫一位驯象的兵士来训练它。象士用两只长矛绑在它的象牙上,又用两只剑绑在它耳朵上,以曲刃刀绑在象的四只脚上,还在它的尾巴上绑了一支铁挝。总共在大象身上绑了九件厉害的兵器。训练打仗的时候,大象什么兵器都用上,只是护住自己的鼻子,驯象的兵士知道象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感到十分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象鼻子很软弱,一中箭就会死。但是驯象的兵士和象斗久了以后,大象竟伸出自己的鼻子,希望能在软弱的鼻子上也绑上一支箭来战斗,象士不肯给它,国王和群臣看到大象竟不惜生命,用最软弱的地方拿箭,感到非常疼惜,因此就停止了让它出战的念头。”

佛陀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诫罗云:“人犯了九种恶事(①两舌闻法乱他;②闻法心不能领会;③悭贪独食;④恶食饲人;⑤劫夺人物;⑥喜盗人物;⑦喜妄语传人恶;⑧喜醉酒;⑨执法罔下诬判),只要护住一张口就能像大象护鼻不斗一样,象护鼻子是怕中箭而死,人护住一张口,是害怕堕入三恶道,受地狱的苦痛。不护口的人,就是十恶全犯尽了,就如同那头大象,最后不怕中箭伸出鼻子作战一样,一定会丧失身命。一个人十恶尽犯,不只会坠入三恶道,还会受无穷的痛苦。如果能修行十善,摄住口、身、意,众恶不犯,便可以得道,永离三恶道之苦,不受生死的大患了。”

罗云听了佛的恳切教诲,决心向上,刻骨不忘,终于能精进柔和,如大地一样忍辱,心识寂静清净,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

永远保持盆水清净

这是《法句譬喻经》里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用多么精辟的比喻来教诲自己的独子,尤其是脸盆与水说出了一个人的口是多么重要。

从身、口、意三者来说,最能令人受伤,而令自己不得清净的往往是口,守护自己的口乃成为一个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课,一直到现在,佛寺里都常有“止静”“禁语”的功课,是在摄住我们的口,只有当一个人摄住口舌,才能反观自照,否则终日嚣嚣,就是宣泄于外,内无所得了。

在另一部佛经里,佛陀又用了一次很好的关于盆的譬喻。

有一天,有一个叫做伤歌逻的婆罗门,他到舍卫城郊外祇陀林精舍来访问佛陀。

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有一个问题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回事,有时候,我自觉格外爽快,对学过的东西讲得非常称心,连对没学过的东西也能滔滔不绝地辩论。但是,有时候我感到非常昏迷,连平常学的东西也完全想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陀就对伤歌逻开示道:“婆罗门!假如这里有一个盛水的容器,这盆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反映出一个人原来的脸色。同样的,人的心如果被贪欲所熏,则由于居心不净,任何事物都不能反映出它的实相。”

“假如这盆水被火烧开而沸腾,还能映出脸的原貌吗?同样的,人如果被怒火焚身,则不能洞察实态。”

“假如这盆水浮着水苔、塞满水草,还能映出脸的外形吗?同样的,人心被愚昧或疑惑所蒙蔽,就不能看出实态。”

佛陀于是做了这样的结论:“婆罗门!相反的,如果这盆水清净而不污,静止而不沸腾,空明而不塞水苔水草,那么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出物体的实态。同理,人心不为贪欲所烦恼,不为嗔怒所激动,不为愚痴所障蔽,不管是何时何地遇到任何事物都能得到正见呀!”

佛陀对伤歌逻做了盆与水的开示,这时盆不只是口的象征,也是心与意念的象征,要使心盆清净,主要的是熄灭心中的贪嗔痴,也才能对事物有真实的观察,进而把握到事物的本体。

我们一般人都常有伤歌逻同样的问题,不能保持心念如一的情态,时而清晰、时而昏沉,那是因为盆中所盛的水不清净的缘故。当然,口的辩才无碍或口齿结舌,仍然是因心而起,所以护口很重要,但护心更重要。

如果打破宝盆

心、口都以盆作为象征,身自然也是盆的象征,佛经里常常把一个人的身体称为“宝瓶”“宝盆”,那是指人的自性、法性、佛性都是不离身体,身体内自有宝物,修行的人无非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手,进入法的世界,这就是禅宗大德时常说的“借假修真”。

我们的宝盆宝瓶虽不是什么尊贵的东西,但因为要承住自性佛宝,它就显得无比重要,我们想想,宝盆宝瓶打破了,内中的宝物就流散了,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器皿,也是非凡的。

在《大方广宝箧经》里,文殊师利菩萨就对须菩提说:“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苏器、蜜品,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我们都是由同一种泥、同一种火所烧成的,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东西来盛着,随着我们所造的业行,使那原来没有差别的器皿,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身体不也是一个器皿,一个陶盆吗?

我们,到底要用自己身、口、意的盆子盛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每天清晨与夜里面对水盆的时候,这样想想,每天就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