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越读者 » 越读者全文在线阅读

《越读者》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关灯直达底部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饮食习惯可以提醒我们一些事情,注意偏食的问题。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有两个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阅读,用饮食的分类来整理,比较说得清楚;二、有助于我们检查一些最基本的阅读观念和习惯──譬如偏食的问题。

先从头回想一下饮食这件事。

饮食,一个人总要经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己没什么饮食的能力。所以,从喝母乳(或奶粉)到别人喂食,到自己终于学会用汤匙筷子,都是在这个时候。

第二个时期,是身体发育开始,需要丰富而均衡的饮食,并且要开始学习自行觅食。

第三个时期,吃多了,喝多了,开始懂得培养自己个人的饮食品味。

把饮食的情况,用来看阅读,也可以对照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当我们在幼年,认字与阅读能力都在刚起步的时期,父母给我们讲床边故事(帮我们喂食),为我们采购书籍(教我们使用汤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进中学以前,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大约就在中学这六年。如同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需要大量而丰富的饮食,因此一个暑假,丑小鸭就变成白天鹅,胖小弟就成了小帅哥,我们的头脑也需要自行寻觅大量而丰富的阅读,以便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

然而,现实是,中学生在考试为主的体制下,一直是接受各种被塞给他的食材(所谓“填鸭”),却没机会学习如何觅食,没机会学习怎么咀嚼或享受饮食,更没机会养成均衡的饮食观念与习惯。

第三个时期,则在进了大学之后。理想上与理论上,经历过中学阶段范围广杂的阅读之后,这时要认真选择一些认真攻读的领域,有点像是赫曼.赫赛所说:“很可能有一种什么东西都吃的人:从黑面包到鹿脊,从胡萝卜到鲫鱼,他什么都不讨厌。不过他仍然可以有三四种特别嗜好的菜。”(《我最心爱的读物》)。而阅读金字塔的广博与专精,都要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

然而现实是,填鸭填多了,味觉都被破坏了的人,是很难进得了第三个时期的。

一个人的阅读饮食是否匮乏,和他的购买能力有关系但不大,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和认知。

对于身体的饮食,没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没有进食;对于头脑的饮食,几个月不读一本书的人却所在多有。如果发现自己经年累月地不读一本书,不给头脑进食,那一定是处于匮乏状态。

同样地,就像我们即使进食,但是如果饮食不均衡,仍然会处于一种匮乏状态,阅读也是。阅读的饮食如果太过偏食,也是一种匮乏的结果。

所以,如果把阅读当饮食来看,不妨先看看饮食是如何分类的。

日常饮食,不外四种。

第一种,是主食,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让我们吃饱。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没有饱足感的。

第二种,是美食,像鱼、虾、牛排、大闸蟹等等,给我们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食物。

第三种,是蔬菜水果,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纤维质。

第四种,是甜食,像饭后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也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

第二种阅读的特质,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很像是饮食分类里的“美食”。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

第三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很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第四种阅读,和前面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和实体饮食分类不同的是,阅读饮食的四种分类,并没有那么客观与截然。

实体饮食里,淀粉质多的主食、蛋白质高的美食、纤维质多的蔬果、糖分多的甜食,可以有一个客观的分类标准。

但是阅读的饮食里,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类,却大可能因人而异,各有各的分类标准。对你是主食的,对我可能是美食;对我是美食的,对他又可能是甜食。

因此,以上所谈的阅读饮食的分类,只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而做的。你可以另外定义你自己的四种饮食。

只是要记得:不论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四种饮食分类,不要忘记两件事:

一、总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种分类。

二、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不论你个人如何区分四类饮食,区分之后,总要维持均衡的吸收。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在某段时间或某个地区,这种阅读对某些人特别有意义。

由于对体重的注意,我是一个对淀粉相当敏感的人,所以,日常饮食里,总是尽量少碰米饭或面食。

可是,我在米饭面前的矜持,每次一到日本就垮了。

不论住哪家饭店,我早餐总要吃日食。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他们把米饭煮得特别香、白,一粒一粒地饱满得恰到好处,吃下去就会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饱足感。

饱足感,真是我们所以要食用主食的理由啊。

前面说过,为了寻求学业、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方法而来的阅读,是主食阅读。

所以,学生读教科书;上班族读企管书、学习电脑书、学习语言书;专业人士进行他自己领域的研究;各种如何理财、如何与家人相处、与同事相处、如何上进、如何面对人生课题的励志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主食阅读,对有学业、职业、专业压力的人,特别需要。就像需要体力劳动的人不能没有主食吃饱肚子,这些人需要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也不能不倚靠主食阅读。

主食阅读有饱足感,才能让他们获得体力去继续工作。

主食阅读,可以带给我们这种饱足感,不但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好。

但是主食阅读的陷阱也在这里。它带来的饱足感,一不小心,会让人误以为这就很营养了,这就是饮食的全部了。每次看到一些企业人士列出他爱读的书单,主要是些耳熟能详的经营策略与理论,就有这种感觉。

这种误会,会产生两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他会忽略主食的本质,意识不到主食的不足。

要谈“生存需求的阅读”,就得知道生存的知识,是随时间、空间而不停变化的。

所以,主食阅读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在某段时间或某个地区,这种阅读对某些人特别有意义。但是对一旦过了那段时间的人,或是同一时间不在那个地区的人,或是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但另外一群人来说,这种阅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有一个主题的书很热门。那就是“Y2K”。新的千禧年要来临,大家为了电脑里“19XX”年到“20XX”年的诸多时间设定,担心许多程式与资料库会失灵,所以各种教你如何消除“Y2K”问题的书籍充斥市面,一直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当天,和“Y2K”有关的生存需求的阅读,可以说都仍然有其价值。可是,时间才刚过一天,到了二○○○年一月一日,所有“Y2K”相关的书都失去了吸引力,一夕黯然无光。七年后的今天,“Y2K”的书虽然都不见了,记得“Y2K”的人还有。再过十七年,连记得“Y2K”的人可能都没有多少了。

这是一旦过了一个时间,原来很有价值与意义的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的典型例子。何况这还是个全球性的话题。

其实,绝大部分的主食阅读,虽然不像“Y2K”的例子那么极端,但是本质却毫无不同。

三十年前人人上口的企管理论书籍,今天不会有人再谈。

二十年前人人热爱的某个艰苦奋斗成功的人物传记,今天不会再有人感兴趣。

十年前人人传诵的某个以启发人生为号召的作家,今天没有人再想到他。

而这些书和作家,在当时可是红极一时,人人争以为不阅读就是落伍。

第二个风险是,他会错过太多其他阅读美味的可能。

打个比方,日常饮食里,我们都知道主食很重要,但是今天有没有人餐餐只吃主食,只吃面、饭?不然,我们为什么总要不时打打牙祭,吃吃海鲜或牛排,进补一些高蛋白质的营养?

同样的道理,阅读的时候,也不能把那些教科书、企管书、理财书、电脑书、语言书、如何与家人相处书、如何与同事相处书、如何上进书、如何面对人生书等等,当成阅读的全部。

这些书的书名不论今天说起来多么响亮有力,一旦事过境迁之后将无人记得。

这就是主食阅读,或是生存需求的阅读的陷阱。

吃淀粉质会饱,但是光吃淀粉质,很快会饿。

只吃主食,一来容易营养不良,二来离发展美食家的品味遥遥无期。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看来它不谈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却会从一个间接,但非常根本的方向,让你了解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你是一个工作了十多年的上班族,你正在为自己熟悉而单调的工作感到苦闷,进而对人生的意义都产生怀疑。现在,你走进了书店,想要找一本书有助于你思考如何脱离困境。

你会想到看什么书?

像《OFF学》、《工作DNA》这一类的书,可能是最先吸引你注意的。你对你苦恼的问题有饥饿感,希望赶快找到能让你有饱足感。那是主食阅读的需求使然。如我前面所说,主食阅读是为了一些“现实问题”,想要寻求“直接解决”的方法。

如果我说,推荐你读一本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在一九一○年代所写的《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吧。你会怎么说?

很可能,你会说,你不是政治人物,又不是教育家,这和你有什么关系?或者,你现在需要的是如何赶快解决由单调工作而影响到生活的倦怠感,这本书里即使有你需要的东西,也太遥远,难以直接回答你刻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果真如此吗?

如果你愿意看看我为这本书摘录的一部分内容呢?

自古以来人类的首要职业乃是生活──是智能与道德上的成长。……(在太过功利的社会里)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为就业做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做的准备大打折扣。

在社会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让自己从群体生活中得到的,与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平衡。他既是一个人,一个有欲望、情绪、想法的人,他在群体中得到的与贡献的并不是看得见的财物,而是使自觉的生活更趋宽广深化──能够更深刻地、更有纪律地、更开阔地实现生活的意义。

应避免误以为职业的分配是排他的,一个人只能做一种职业。……其实每个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他想投入的事,也该在他做的每种事上发挥智能。……他愈是只有单一面向的生活,就愈不像一个完整的人,也愈像一个怪物。

按习惯的一般原则,凡是有特色的职业都容易变得唯我独尊,太排他,占用太多时间精力。这也就是说,因为重视技能与专门方法而忽略了意义。教育不应助长这种倾向,倒应该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学的人只会做科学家、老师只会教书、神职人员只会神职工作,等等。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乃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饮食,当基本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开始往更精致、更可口、更营养的方向追求,这就是美食。

阅读上,我们也会从主食阅读往美食阅读迈进,但是没那么必然,也没那么自然。──除非你先了解美食阅读的意义,并且还做好一些准备。

如果说主食的阅读,是为了寻求职业、专业、生活、生理、心理上,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那么美食阅读的特质,就是虽然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寻找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会从一个间接,不过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前面谈的《民主与教育》,就是一个例子。

杜威不是为了一个上班族的苦恼而写的这本书。他思考的是一个民主社会里的教育体制,从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接受教育,走上社会后可以如何运用我们的所学。虽然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但是却从非常根本的方向,帮你思考了现代社会里工作上的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比起主食阅读,这的确是很间接地在谈你的问题。但是,真的很间接吗?

这就是“思想需求的阅读”,很像补充高蛋白质的饮食。也可以说,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寻找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

由于是高度的结晶,所以它需要一个稀释消化的过程;

由于是结晶,所以它可以回答不只一个面向的问题;

也由于是结晶,通常都隐藏得比较深,一般只求在地面上为了生存而觅食的人,想不到要多费那个力气去深挖的。

就好像高蛋白质的饮食虽然营养好,但是一般体力劳动者是吃不来的。

许多文学、哲学、科学、历史、艺术方面的书,都属于“思想需求的阅读”。尤其,我会说,经典永远是最重要的。

生存需求的饮食,由于我们寻求的是“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我们比较容易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但是思想需求的饮食,由于它追求的是比较深藏的结晶,因而通常比较耗时、吃力。

所以,美食阅读的第一个陷阱,在于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很多人就长期迈不过鸿沟,不是视美食为畏途,就是只能闻美食而流涎。

美食阅读的第二个陷阱,在于正因为比较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很多人即使接触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料理,如何享受。

主食的重点,是让人填饱肚子。所以,懂得细嚼慢用不错,但是狼吞虎咽也可将就。然而美食则不。享用美食,往往需要一些特别的餐具,这和一双筷子或一把汤匙就能解决问题的主食,大不相同。

享用大闸蟹,不知道怎么利用银勺来品味,被别人笑话不打紧,不小心更会错过精彩的部分。不懂得如何享受美食,偶一为之之后,就会颓然退之。

美食阅读的第三个陷阱,正由于大家比较容易望而却步,比较不知道如何料理、享受,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受骗、上当。太多打着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招牌的作品,其实本身是有问题的。这就好像鱼市场里,有人喜欢以萤光剂来伪装鱼货的新鲜度是一样的意思。因此,越是经典,在美食阅读里越是重要的道理也在此,因为时间已经帮你把许多混充的书籍淘汰了。

要懂得挑鱼,先得多吃鱼。要懂得享受美食,就得先多品尝美食。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有乌龟吃大麦的问题,但只要你持续,一定能逐渐了解美食是怎么回事。

美食的最后一个陷阱,在于“主食阅读”和“美食阅读”之间,有时候会感觉到一些灰色地带,难以分别。有些作品,看来像是生存需求,又像是思想需求。

的确有时会如此。但时间会告诉我们这个陷阱的答案:随着时间过去,有些看来像是供应美食阅读的作品,会流露出它不过是主食阅读而已。反之,过了很长时间之后还可以存留的,那就是美食类。

美食阅读进行起来,不像主食阅读那么方便快速,但是那种口齿留香的美味,也是主食阅读所没法比拟的。

阅读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磨炼对字词的敏锐认知,就是磨炼我们对现象的敏锐认知。

如果你阅读一本一九二○年代的小说,或当时的某一篇文章,出现下面这些用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打后镜 打炮 打土匪 打虎 打卤 打坐 打捞 打歌 打样 打火 打咘

你能联想到是这些意思吗?

打后镜 南方语,妇女梳妆,用镜子二个,一前置,一后擎,使照出自己后容也。(和“照后镜”是不同的。)

打炮 伶界语,客串也。(想歪了吧。)

打土匪 游私娼也。(近乎脑筋急转弯的说法。)

打虎 妇人嫁人后,又骗物私逃也。(没想到吧。)

打卤 卤与羹似,吃面不用炸酱必用卤。(所以你可以知道“大卤面”的写法是错了。)

打坐 伶界语。谓令人预备座位也。例:“丫头,打坐!”(你不好奇今天我们熟悉的“打坐”用法又是怎么开始的?)

打捞 无事游行乡里,以冀窃人东西,或诱奸异性也。(这可真不是今天的用法。)

打歌 男女在山田中以歌谣唱和也,此语似由台湾流入。(真巧,六、七十年后,另一种“打歌”也由台湾流入中国大陆。)

打样 议婚时,彼此须见面,一方恐露丑,而易人以代也。(这可和今天大家常用的“打样”概念正好相反。)

打火 帮人烧洋烟也。(你知道“打火机”的由来了。)

打咘 接吻也。(四川方言,另一个“打ㄅㄛ”也是这个意思。这个说法倒是流传到了今天。)

※以上词义说明出自刘半农所撰《打雅》。

“打”这个字,在上面这些字词中有些和目前不同的解释倒罢了,万一发生在《古兰经》里呢?

《古兰经》里,谈到做丈夫的对于不顺从的妻子,经告诫、不与之同床等处分后,如果妻子仍然不知悔改,便可以动手“打”她。这段经文,对照着穆罕默德说过“你们当中谁若打老婆,就是最糟糕的人”,又按照伊斯兰的传统说法,穆罕默德虽然有十一个妻子,但他从未打过妻子来看,一直很有争议。

最近,美国有一位伊朗裔的女学者提出一个主张。

她认为,“打”(daraba)这个字虽然有包括打、揍、惩罚、鞭笞等意思,但是她也在一本十九世纪的阿拉伯文字典里发现,这个字还有“离开”的意思。所以,她认为以从没有打老婆纪录的穆罕默德而言,说男人在忍受不了的时候可以“打”他太太,本意其实是可以“离开”他太太。

女学者的说法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是字典对一个字不同的解释,可能产生多么大关键性的影响,则由此可见。

文字是凝化的语言。随着语言的用法会随时间变化,这个时期的文字的语义也会和上个时期有所改变。这个时期的读者阅读上个时期的作者所留下来的文字,也就容易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