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韧性的力量 » 心理韧性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心理韧性的力量》第八章 适时放弃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如果有别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丧失乐趣、意义以及生活的真实性。放弃,在某些方面重申了我们至高无上的权力。

让我们富有的不是我们接受的,而是我们放弃的。

——亨利·沃德·比奇(Henry Ward Beecher)

妈妈充满爱意但又带有一丝警告地看着我说道:“道格,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你确定你今年要加入游泳队吗?”

我抬头看向她,带着9岁男孩身上那种无忧无虑的态度回答说:“是啊。”

“好,”妈妈手里握着支票,仿佛还想看看我是否犹豫,又说道,“我一旦交出这张支票,你这个冬天就得好好学了。”

每年10月,妈妈帮我报名青少年游泳队的冬季训练时,我们都会进行以上对话。在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后,我都会跟妈妈说我不想再游泳了。妈妈就会提醒我,因为我曾经发过誓会好好训练,她才付了学费,因此她不允许我放弃。我必须要训完这一季。

如果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我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如果你承诺完成一件需要几个月才能做完的事,就必须要忍受痛苦,坚持下去。尽管这样,还是会有一些例外,放弃其实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工具。

我们如何看待放弃?

当今社会并不接受放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论声称放弃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思考下面这些引言,感受一下他们的力量:

赢家从不退出,容易放弃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佚名

赢不是一切,而是唯一。

——文斯·隆巴迪

绝对不能失败。

——吉恩·克兰茨(Gene Krantz)

我很确信有一些联盟的教练们会把第一条分享给队员们。他们的意愿是好的,想帮助我们领悟坚持与勤奋的作用。哪怕在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分钟,而我们落后20分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希望我们努力比赛。

这个概念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是特别准确。我本书中采访的所有人都属于“赢家”这一类,他们放弃后反而取得更大成功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放弃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第二条引言最初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棕熊队教练瑞德·桑德斯(Red Sanders)提出的,期望以此来激励队伍在球场上取得胜利,之后文斯·隆巴迪将这句话发扬光大,他的原话是“赢不是一切,想要赢的意愿是唯一的。”不过,隆巴迪其实是有一些尴尬的,作为一名赢得过5次国家足球联盟的冠军,甚至连超级杯的奖品也是以他命名的。而实际上,他也经历过鞭策,所以他很珍惜球队内部的关系,他工作很勤恳,除了赢得比赛,他也看重过程。

想想我们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也只不过是为了消费者手中的钱。华尔街会关注季报,苹果或者谷歌可能因为一个季度忽略了千分之一的通胀预期,就上了新闻头条,导致股价暴跌。付出很重要,但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吉恩·克兰茨在阿波罗13号任务期间说出了著名的第三个引言。当国家航空与航天管理局的任务控制团队要到达极限的时候,尼克松总统想了解这项任务的情况。克兰茨向远在数千英里之外的宇航员们发送信号告诉他们没有什么事情能有送三位宇航员回家重要。相比睡眠、食物还有家人这三样东西,新的任务目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克兰茨以及所有送宇航员们回家的人都是英雄,他们的壮举值得称颂。对于急诊室的医生、警察以及消防员来说,他们面前唯一的选择就是挽救生命。克兰茨和隆巴迪以及其他教练们一样,激励人们表现英勇。正如我们会看到的,生活中很少会有需要直面生死的情况。有时候,社会规范下的负担会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这时候放弃是我们能做的最具心理韧性的事。

自主

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在过去4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动机,他的理论可以浓缩成三个“基本需要”。人类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自主的需要”。我们渴望拥有自己选择工作种类、工作方式与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权利。截止日期、对工作要求苛刻的上司以及不给孩子选择权的家长等都是实现自主的拦路虎。

第二个基本需要是“成就感”。人们渴望在某些领域内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我们努力想要成为精英人物。一直进步可以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德西认为这就是内部动机促进我们表现的一个例子。一旦我们给出外部的奖励或者惩罚,我们可能就不再有追求进步的动力了。她的团队在多项研究中都发现了采取奖励的方式会降低积极性。比方说,你很喜欢绘画,但并没有给予你回报。然后有一天一个人说他愿意花500美元买你最近的一幅作品,突然间你会发现你的脑海里想的都是与获得报酬相关的事物。这样一来,绘画本身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且有激励性了。

第三个需要被他称之为“关联性”。简而言之,人类希望被爱,也希望爱人。我们渴望属于一个群体。置身于群体中,我们能感受到支持与存在的意义。相互联系也可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意义和目标。

德西的理论也揭示了自主超越了成就感或是关联性。并不是说后者不重要,而是我们对自主的渴望是更加强烈的。我们带着好奇心来到世上,想尝试导演自己的一生。德西写道:“自主促进成长与健康,因为它给予人们做自己的权利。”

那么,它又是如何与放弃联系在一起的呢?决定终止一个项目、一份工作或者一段感情都是个人的决定。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如果有别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丧失乐趣、意义以及生活的真实性。放弃,在某些方面重申了我们至高无上的权力。

前面提到的詹妮弗,我们公司的培训专员,她的丈夫是个酒鬼。她尽己所能地帮助丈夫,最后还是以离婚收场,她获得了两个残疾孩子的监护权。几年后,她爱上了另一个人。不幸的是,这个人对她并不好。一天,他俩又陷入了争吵,詹妮弗说道:“你知道吗,我已经受够了,你总是让我感到痛苦。”

结果对方的回答简直是从他嘴里说出的最睿智的话:“怎么是我让你感受到痛苦?你的感受是自己选择的。你是我认识的最坚强的人之一。你照顾两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你多年忍受前任酗酒,这些事都没有打倒你啊。”

起初,詹妮弗认为她的男朋友只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在进一步的思考后,她发现男朋友说得对。她拥有做出任何情绪反应的选择权,也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能力。在这次谈话后不久,詹妮弗结束了这段感情,又再次独立。几年后,她遇到了理想的另一半,至今结婚已经10年了。如果詹妮弗没有放弃(两次),我敢保证她的生活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

当我们为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努力时,都听说过一个类似这样的故事。别人(教练、父母、老师)认为他们对你的信赖可以使你创造出更多的动力。当然,有很多关于伟大的教师、鼓舞人心的教练以及自我牺牲的家长们的故事,因为他们对学生、队员和孩子的信任而带来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实际上我们明白自己做不到,这就是不可能。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极限。有些目标是实现不了、不值得追求的。康考迪亚大学的卡斯滕·菲洛施(Carsten Wrosch)和一组研究人员测试了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有什么样的影响。持续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出努力对人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人在生活中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会变得更加消极,有可能还会患上抑郁症。而那些懂得适时放弃的人呢?他们皮质醇水平较低,作为免疫功能标志的全身炎症水平也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概率更低。放弃,似乎对健康有益。

放弃有助于你实现其他目标。放弃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或者让你生活悲惨的事),你就释放了实现其他重要目标的能量。辞职让你有时间和精力去写本书,结束一段感情后,你可以有机会独处,并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做决定,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玛莉莲·弗雷泽认为自己很难选择放弃。她说:“对我来说,奉献与完结非常重要,放弃不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放弃婚姻对我来说很难,哪怕它已经没什么用。我知道自己不能接受或者改变丈夫。既然我不能接受他,那我只能控制和改变我自己。我必须要离婚,我也学到了放弃与知道何时离开是不同的。”玛莉莲并不仅仅只是说得好,她也做到了。

如何迅速失败(并从中学习)

如果有一个神奇的药丸,我们吃了之后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生活,那我们就能够轻易地在“恰当的时候”放弃。不幸的是,根本不存在这种药丸,所以我们最好还是换个角度来看待失败。

首先,商业社会都认可失败对成功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这一领域中的许多商界领袖的座右铭都是“迅速失败”。人们往往认为创业需要大量的投资,也承担着风险。你需要建造或是租赁工作场地和设备,当然,你还得雇佣一定数量的员工。

如今,这种模式有了变化。不花钱你也可以找到办公的地方。感谢20多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创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容易了。当然,想让产业达到新高度还是需要额外做些投资的。风险资本与天使投资人不可能毫无根据地信任初创企业而给他们投资数千万。现在的创业者们都做好了几年“不盈利”的准备,他们把员工数量精简到最少,只留几台电脑和一个Word Press(网站开发平台)。他们很少会对产品或者服务做实验,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尽可能地花得少、学得多。这些团队在失败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产品功能等相关知识。

在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中,有心理韧性的人普遍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全美的学校都在应用她的研究成果。简而言之,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他们的核心能力(智慧、运动能力、创新性等)会通过一直以来的辛勤工作与奉献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封闭型思维模式的人能力是不变的。

心理韧性对人的影响也同样值得考虑。封闭型思维模式的人遭遇失败时,他会把失败定义为自身能力的不足。这种结果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因为他把自己局限在过去的能力里了。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们会把失败看成生存体系的反馈。一次考试失败了,他就会开始自我评估,包括学习习惯、上课的专心程度以及能够提升成绩的其他可控因素。封闭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进而停止付出努力。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智商已经不会改变,所以没有必要再努力。

雷勒·格雷西谈到放弃时说道:“在柔术中,如果有的动作不起作用,我们就会换个动作,新的动作可能奏效。那其实不算是放弃,我习惯将之称为重新定位。”

著名的放弃者们

事实上,我的童年非常完美:深爱着我的父母、极佳的身体状况、相亲相爱的姐妹、优美的居住环境。我的父母并没有利用物质或者炫酷的假期来宠溺我们。我们基本都是在家吃妈妈做的饭,也经常穿旧衣服,当遇到烦心事,爸爸就会跟我们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一切都会过去”这句话可能来自中东的一位智者,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在这本书的每个话题中都能用到这句话。任何事情都会有始有终,艰难困苦自然也不例外。塞利格曼对于乐观解释型风格的研究同样强调了短暂事物的作用。正念和好奇心让我们更加乐观地活在当下。情绪是暂时的,深厚的感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放弃与失败的痛苦也是暂时的。你在内心深处可能知道结束一份工作或是终止一段感情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你害怕这么做,这是可以理解的。违背社会准则、忤逆亲人的教诲,甚至是让自己的期望落空都会让人感到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短暂的。思考一下,在下面这些成功的故事中,放弃是如何让他们反败为胜的。

·拥有13年工作经验,处理了638宗事务的全球第一理财师苏希·欧曼(Suze Orman)选择了辞职。她说她有一种直觉,在因某些外部条件(比如金钱)工作时,我们就失去了自主权,别人会开始替你做决定。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因为不感兴趣而放弃了一份很有前景的医学事业。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大自然,他的名著《物种起源》改变了我们对生物进化的理解。

·史蒂夫·乔布斯大学时退学,因为一节书法课点燃了他对美与形式的热情。

·比尔·盖茨(Bill Gates)就读哈佛时选择退学,建立了微软公司。他不仅开发软件建立了一个商业王国,还激励了无数的大学生,现在他已成为全球著名的慈善家。

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要放弃,试试以下这些技能,看看能否更加清晰、有勇气。

·评估当前的情况,判断你想要放弃的事情是否会对你生命很重要的领域产生消极影响。思考一下如果你放弃,接下来的生活会变得有多好(或者多糟)。

·你是否是因为别人的期待而选择放弃?你考虑放弃时,是否立即想到别人会怎么看你?如果是这样的话,请注意你可能是在为别人而活。

·通过放弃你能得到什么?时间、能量还是金钱?放弃能否让你专注于能对你的未来产生价值的事物上?

·思考一下爱德华·德西的动机理论。不放弃是对这些理论的妥协吗?你是否需要重新评估你的自主性?

·你的目标是否遥不可及?请记住,放弃遥不可及的目标往往会让你生活得轻松愉快。

·你信任的朋友中可能有一些非常客观公正的人,与他们一起分析你的处境,不要告诉他们你准备放弃。向他们寻求建议,问问你该怎么做。最好每个人给你提供三四种方案。确保你能够从每个人那里获得三四种方案。当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创意时,你再跟他们讨论放弃的可能性。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这个话题。

·保持成长的心态,就像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中说的一样。把你的生命当做唯一一次去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找一个很容易被人放弃的兴趣。(当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柔术。)

·记住放弃的痛苦是暂时的。事实上,所有的情绪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

·思考一下,十天后,十个月后甚至十年后你会如何看待这个决定。试着不去考虑当下强烈的情绪,尽量保持客观冷静。

·列一张清单,将那些耗费你心理韧性的项目、情境和人群列出来,尝试摆脱这些。

·给自己定一个放弃的目标。设定个期限,在既定时间里没有成功,就允许自己放弃。比方说,如果创业的收入与预期相差很大,你可以设定半年后的收入目标,如果到时没有达成目标,不要找任何理由,果断放弃,去寻找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