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全文在线阅读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5 自我表现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人类似乎不仅以自我美化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也同样以肯定自己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现自己。那么,我们的“印象管理”策略是如何把我们引向虚伪的谦逊或自我挫败行为的呢?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自我位于我们社会世界的中心,自尊和自我效能确实带来一些益处,而自我服务性的傲慢却使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也许你会问:那些自我提升的对外表现都是真实的吗?人们当众说出的话,是他们的真实感受吗?还是,人们即使在怀疑自我的时候也会装出一副积极的样子?

虚伪的谦逊

“虚伪的谦逊是在伪装一个人的渺小。真正的谦逊是意识到伟大的存在。”

——英国犹太教首席拉比,乔纳森·萨克斯

确实有证据表明,人们对外展示的自我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不是虚伪的傲慢,而是虚伪的谦逊。也许你现在已经想到一些人们自谦而不是自夸的例子了。这种自我贬低是一种很微妙的自我服务,因为它能让人得到安抚。一句“我太笨了”可能会引发身边的朋友安抚说:“你做得很好!”甚至像“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这样的评论,至少也会引发“那有什么,我认识不少人,可比你丑得多”这样的安慰。

人们之所以贬低自己,夸奖他人,还有另一个原因。想想那些在大赛前称赞对手实力的教练。这些教练说的是心里话吗?当教练们公开夸奖对手时,他们展现出一种谦逊和极富体育精神的形象,而且无论输赢都能为自己找台阶下。赢了,当然是值得褒奖的成就;输了,则是因为对手的“防守太强”了。正如17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所说,谦逊,只是一种“出风头的诡计”。

古尔德等人发现,在一场实验性的辩论中,马里兰大学的学生们在公开场合下都会夸奖他们的参赛对手,但在私底下,却把参赛对手一通贬低。对自己的实力轻描淡写,还可以减轻表演的压力,并降低评价表演成绩的基线。

虚伪的谦逊也表现在人们对自己成就的自传式的解释中。在颁奖典礼上,领奖人会衷心地感谢他人的支持。在一次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莫琳·斯特普尔顿对“我的家庭、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和每个我一生中曾经遇到的人”表示感谢。这种对荣誉的慷慨分享,是否与“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相矛盾呢?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鲍迈斯特等人要求学生们写一篇题为“一次重要的成功经历”的文章。那些被要求署名和准备要当众宣读自己故事的学生,常常提到他们得到的帮助或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写作的人则很少提到这些;相反,他们更多地描述自己是如何靠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在鲍迈斯特等人看来,这些结果暗示一种“面上的感谢”——这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功于自己。

当我们胜过周围的人,并担心他们对我们的看法时,我们就很可能像斯特普尔顿那样做出面上的感谢。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成功会使别人产生嫉妒或怨恨心理——这一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获胜后的危险”——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努力轻描淡写并向他人表示感谢,获胜者很自然会使用这种谦虚式的自我表现。

莫琳·斯特普尔顿(Maureen Stapleton,1925~2006),美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集奥斯卡奖(电影界)、艾美奖(电视界)和托尼奖(戏剧界)于一身,也即俗称的“表演奖三重冠”,迄今获此殊荣的仅有20人。电影代表作有《寂寞的心》《赤色分子》和《钱坑》等。斯特普尔顿在她的自传《地狱生活》中坦言自己私生活混乱,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无数次的恋爱,并且长期酗酒。

——编者注

自我妨碍

“没有尝试,就不会失败;没有失败,就不会有羞辱感。”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为什么人们要用自我挫败行为来妨碍自己呢?回忆一下前面所讲:我们通过把失败归于外因以保护我们的自我形象。由于害怕失败,人们在求职面试前通宵畅饮,在大考来临前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当自我形象和行为表现紧密相连时,“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延误时间而有了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泄气。如果我们在重重阻碍下失败了,我们仍可以维持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的因素(“我身体难受”;“我昨天晚上熬得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心理学家伯格拉斯和琼斯对自我妨碍这一解释业已得到证实。其中一个实验是关于“药丸和智力测验”的。想象一下你是杜克大学的一名被试,你通过猜测答出了一些智力难题,然后被告知:“您是目前为止的最高分!”当你还在为自己的幸运感到难以置信时,给你两种药丸,你必须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答题。一种药丸有助于你的智力活动,另一种则会干扰你的智力活动。你会选哪种药丸呢?多数学生会挑选第二种,以便为不久可能出现的糟糕成绩找借口。

玛蒂纳·纳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1956~),世界女子网球巨星。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75年移居美国。左手握拍,素有网坛“女金刚”之称。自1975年19岁获意大利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至2006年50岁获美网混双冠军的31年职业网球生涯中,共夺得167个单打冠军和177个双打冠军。她的大满贯战绩更是令其他选手望尘莫及,斩获59个大满贯冠军,实可谓辉煌至极。在2006年温网女双输给中国选手晏紫、郑洁组合及混双止步第三轮之后,正式宣布退役,网坛常青树就此彻底告别了赛场。2009年10万球迷票选“温网历史上最伟大冠军”,“女金刚”纳夫拉蒂洛娃与“天王”费德勒双双高票胜出,荣登至尊宝座。

在败给几个年轻对手之后,网球巨星纳芙拉蒂洛娃承认,她“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

——编者注

研究者们也证实了自我妨碍的其他方式。由于害怕失败,人们会:

●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

●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

●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并不尽全力。

印象管理

自我服务偏见、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自我表现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诿、辩解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在熟悉的环境里,这些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例如我们想给宴会上的某个人留下印象或是在和异性聊天时,我们都能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正在为自己营造印象,所以就不会像和熟识的老朋友在一起时那样谦逊了。当我们准备给自己拍照时,我们可能还会特意到镜子前试试各种不同的表情。

出于我们对自我表现的关注,毫无疑问,当失败可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糟时,人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方式。例如,人们冒着健康的风险接受致癌射线的辐射以至于皮肤出现皱纹;变得食欲不振;屈从于同伴压力而去吸烟、酗酒和吸毒。当然,当人们的自我恭维在一些明察秋毫的专家面前被揭穿时,人们会表现得更谦逊一些。当史密斯教授把她的工作展示给同行时,显然不像展示给学生时那么自信。

“嗯,我今天该戴哪个呢?”

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地自我表现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表现以达到社会赞许的效果。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会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很可能会支持一些其实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由于总是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他们很少会依据自己的态度而行动。对于高自我监控者而言,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它可以帮助这些人适应新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

“有的人对舆论不屑一顾;有的人则对之万分恐惧,因为对他人来说,舆论是专横的。”

——伯特兰·罗素

那些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如果要他们列举一下对同性婚姻的看法,他们会怎么想就怎么说,而不考虑听者的态度。我们大多数人则处于行骗专家式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展现自己以给人留下好印象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人们希望自己被看成是有才华的,同时又是谦逊和诚实的。谦逊可以营造良好的印象,无端的夸耀则恰恰相反。这样就存在虚伪的谦逊现象:我们表现出的自尊常常要弱于我们私下感到的自尊。但当我们的确做得很好时,过分谦逊(“我是做得不错,但这不算什么”)反而会给人留下故作谦虚的印象。营造一个既谦逊又有才华的好印象,这确实需要一定的社会技巧。

群体特性:在亚洲国家,自我展示会受到抑制。

孩子们需要学会让自己和群体保持一致。

在一些以自我克制为美德的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多地展现出谦逊。在中国和日本,人们较少表现出自我服务偏见。孩子们要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成功的荣誉并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当我失败时,那是我的错,不是集体的错”。在西方国家,孩子们则要学会在成功时感到骄傲而在失败时归因于环境。据菲利普·津巴多报告,其结果是不爱出风头的日本人,更谦逊和害羞了。

世界各地的人,尽管在自我表现方面有所相同,但在各自心里却都在自我美化。在荷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在比利时的篮球运动员中,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中,在日本的大学生和司机中,在以色列和新加坡的学龄儿童中,在澳大利亚的学生和工人中,在中国大陆的学生中,在中国香港的学生和体育撰稿人中,以及法国各年龄的人群中,都发现了人们的自我服务偏见。

至此,我们可以做个小结: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在意自己的表现,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是当众感谢他人而私下里却把荣誉归于自己。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我挫败行为来实施自我妨碍,用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