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 »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人工智能的三位卓越先驱

关灯直达底部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梦想着为无生命的物体注入生命。但当谈到人工智能在普通人中的普及时,就得从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重达30吨的巨型计算机ENIAC开始说起。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仅6个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制造出了兼具电子数字集成器和计算器功能的ENIAC。这台计算机耗费了500 000美元的美国军事基金,其运算速度比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机电机器快了大约1 000倍。这台机器及其所代表的理念令媒体极为感兴趣。他们将这台计算机称为“巨脑”。

建造这样一个“巨脑”的想法令人们为之神往。“二战”结束以前,“电脑”专指在记账等领域进行计算的人。忽然之间,电脑所代表的不再是人了,而是装有电子管和晶体管的机器,而且这些机器的计算速度甚至比最有计算天赋的人还要快得多。“二战”及其余波激发了人们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仅在战时,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人数就从2 600人增至4 000人。到1960年,仅15年间,会员人数就激增到了12 000人。认知心理学研究人员将人类大脑想象成一台机器,复杂行为可以通过这台机器表现为多重简单响应的综合结果。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类行为中切实可观测到的事物,而非在无法证实的“心理实体”上浪费时间。“行为主义”等领域因此应运而生,因老鼠实验而闻名的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称行为主义为“行为的技术”。

工程师们之前一直对心理学形而上学的层面避而不谈,但是他们都被一个概念深深吸引,即人脑可能成为电脑。他们同样开始醉心于研究记忆、学习和推理,许多心理学家都将其视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激动人心的是,他们同样意识到,与人类相比,计算机具有潜在优势。例如,ENIAC每分钟能够计算多达20 000次乘法,这样的计算能力着实令人惊讶。人类的记忆并不可靠,而相比之下,一台每微秒访问数千条项目的机器更能凸显出优势。

专门介绍现代计算诞生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三名作者脱颖而出,他们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哲学和技术基础。他们就是:约翰·冯·诺依曼、艾伦·图灵和克劳德·香农。

冯·诺依曼是土生土长的匈牙利人,1903年出生在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家庭。1930年,冯·诺依曼来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教师,三年后成为新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6位教授之一,并担任这一职位直至去世。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冯·诺依曼都堪称才智惊人。相传,他在6岁时就能计算8位数的除法。“二战”期间,冯·诺依曼在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参与了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他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计算氢弹爆炸的精确高度,即在什么位置爆炸能够造成最大的破坏效果。冯·诺依曼对计算领域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在计算机存储器中设置计算机程序存储的理念。实际上,冯·诺依曼是第一个将“记忆”这一人类专用术语应用于计算机的人。与同时期的其他人不同,冯·诺依曼并不认为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但是他却创建了与人类面相学相并行的学说。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计算机零件“相当于人类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之间的共同点仍有待探讨”。其他人会很高兴接过这一挑战。

艾伦·图灵是英国的数学家和密码专家。“二战”期间,他在英国布莱切利公园密码破译中心担任政府密码学校的领导,并提出了许多破译德军密码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明了能够破译英格玛(Enigma)密码机设置的机电装置。这使他在破译截获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帮助同盟国战胜了纳粹。图灵对“思考的机器”这一想法十分着迷,并设计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进行详细探讨。图灵小时候非常喜欢一本书——《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s Every Child Should Know),作者艾德文·坦尼·布鲁斯特(Edwin Tenney Brewster)称:“这本书试图引导8—10岁的孩子对如下问题自问自答:‘我与其他生物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布鲁斯特在书中写道:

当然,这就是一台机器。虽然它比以往任何机器都复杂得多,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台机器。人们曾把它比作一台蒸汽机,但那时我们对它的了解远没有现在多。它实际上是一台燃气机:就像汽车、摩托艇或飞行器的引擎。

图灵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用图灵机(Universal Turing Machine)。与其他拥有单一功能的电脑相比,图灵诠释了如何通过阅读磁带上的分步说明来使用电脑去完成多个任务。他写道,电脑“实际上能够作为其他机器的模型”。这就意味着没必要在完成每项任务时使用不同的机器。图灵指出:“我们无须再为不同的任务制造不同的机器,只需对通用机进行‘编程’即可完成这些任务。”

图灵猜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模仿人工智能。他在《智能机器》这篇文章中将在机器中复制人工智能称为“一项特殊的挑战”,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人脑的存储容量大约为100亿二进制数字,但其中大部分存储容量被用于记忆视觉印象,或以其他方式浪费掉了。人们有理由希望通过数百万字节的计算机内存而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实际的进展”。

人工智能的另一位创始人为克劳德·香农,也就是今天的“信息理论”之父。香农出生于1916年,是三位创始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为计算领域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晶体管是数十亿个微小的开关,电脑就是由这些开关组成的。算法就是指令序列,通过打开或关闭晶体管向电脑传达指令。香农认为,电脑在接到其他晶体管指令后打开或关闭特定的晶体管,通过这一方式进行基本的逻辑分析。他指出,如果在打开2号和3号晶体管的同时打开1号晶体管,那么这就是一个逻辑运算。如果在打开2号或3号其中一个晶体管时打开1号晶体管,这就构成第二个逻辑运算。如果在2号晶体管关闭的情况下打开1号晶体管,这就是第三个逻辑运算。就像简单的口语词汇一样,所有计算机算法都可以归为以下三种状态之一:与、或、否。香农将这些简单的状态合并成复杂的指令序列,并且建议执行复杂的逻辑推理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