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全文在线阅读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海因茨困境

关灯直达底部

让我们从进化心理学领域转向发展心理学领域,审视一个有趣的问题:“儿童是如何发展出良知的?”良知是随着其他心智能力的增长在儿童心里自然绽放出的,还是儿童在生活里,通过家庭、社会以及文化的教育而习得的?

良知作为一种情感还没有被这样研究过,不过我们可以从它的智慧伴侣,即道德推理身上学到很多事情。道德推理是一个陪伴并且帮助良知做出决定的思考过程。如果我们努力尝试这样做,就能够用词汇、概念以及原理表达我们的道德推理。

当乔开着他的奥迪车,良知倍受拷问的时候,他就是在进行道德推理,正在设法搞清楚自己应该参加那个重要的会议,还是应该回家喂狗。我们已经知道,良知就是建立在乔对锐步的情感依附基础上的责任感。道德推理是一个过程,他借助这一过程确定自己负有哪些责任,以及如何尽到责任。(这只狗到底会饿到什么样?它会渴死吗?开会和喂狗哪个更重要?哪件事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几近普遍的能力,这个会让人扪心自问,从是否应该回家喂狗到应不应该发射核弹等各种道德伦理问题的能力,来自哪里?

关于道德推理的系统化研究始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所做的工作。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里分析了儿童对权威形象、撒谎和偷窃行为以及正义概念的看法。他从对儿童的观察着手,详细记录了不同年龄的儿童如何构想游戏规则,如何诠释道德困境。皮亚杰的方法论是“结构性的”,即他认为人类在心理和哲学方面的发展是渐进的,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而且这个发展过程在所有儿童的成长经历当中都以同样的顺序在进行。

皮亚杰描述了道德发展的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律道德”或“道德现实主义”,在该阶段,儿童遵守规范的原因在于他们以为规范不可变更。这个阶段的幼儿认为一个特定的行为要么绝对正确要么绝对错误,如果人们被发现做了错事,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惩罚,皮亚杰把儿童的这种心理预期称为“立即惩处”。第二个阶段是“自律道德”或“互惠主义”,在该阶段,儿童将规范视为相对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弹性,而且他们的正义概念中还会纳入对别人意图的考量。大一点的儿童可以“去中心化”他们的观点(观点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们能够理解道德规范对社会运作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规避给某一个个体造成的伤害。

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学派的传统,也受到了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他在哈佛大学道德教育中心开始做道德判断方面的研究,试图弄清普适的道德发展阶段是否真的存在。

科尔伯格的理论基于对6~16岁男孩的访谈,这些孩子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墨西哥、土耳其和尤卡坦半岛。他会在访谈过程中给男孩讲1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了某种道德困境。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在40多年前创造出来的,会让我们联想到当前制药企业和处方药成本方面的争议。这个故事叫“海因茨困境”,重述如下:

海因茨的妻子得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说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这种药是海因茨所在的那个镇上的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出来的一种含镭的化合物。制造这种药的原料很昂贵,药剂师会向客户收取10倍于成本的价钱。药剂师买镭花了200美元,然后以每一小剂2000美元的价格卖给客户。海因茨跑去向所有他能想到的人借钱,最后也只借到了1000美元左右。海因茨跟药剂师解释,要是没有这种药,他妻子就得等死,他祈求药剂师能够便宜点卖给他,或是让他过一阵子再把药钱补齐。但药剂师的回复是:“那可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是要靠它赚钱的。”海因茨变得很绝望。为救妻子一命,他闯进了药房偷走了药。

海因茨应该那么做吗?

科尔伯格感兴趣的主要不在于孩子们对“海因茨应该那么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而是他们回答背后的推理过程,他把这个过程做了记录。科尔伯格基于诸多访谈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过程,从利己行为到有原则操守的行为,这个过程可以用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加以描述。这三个发展层次需要愈发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模式,随着儿童认知能力逐渐成熟,前一个层级就会被后面的层级取代。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7~10岁的儿童处在“道德成规前期”的推理阶段,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范,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对赏罚具有预期。科尔伯格认为幼童在“道德成规前期”的推理本质上是“前道德的”。对于海因茨困境最为典型的“前道德”反应是:“不应该,海因茨不应该那么做,因为他会受到惩罚。”

大概从10岁开始,儿童就进入了道德推理的“道德成规期”,他们的行为受到别人意见的引导,有服从规范的意愿。在这个层级,服从权威本身成为一种价值,与即刻赏罚或更高的原则无关。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在13岁之前都是用“道德成规期”的推理来回答大多数道德问题。对海因茨偷窃行为的“道德成规期”的推理是这样的:“不应该,他不应该偷药。偷东西是违法行为。大家都清楚这一点。”

根据科尔伯格的说法,有些人大概从青春期开始就会由“道德成规期”推理层次发展到第三层,这是最高的一层,科尔伯格称之为“道德成规后期”。第三个层次要求一个人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且按照这些原则来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别人的认可。在道德成规后期,道德推理凌驾于具体的社会规范之上,与人们现已理解的社会规范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这个阶段的推理中已经掺杂了许多易变、抽象的概念,如自由、尊严、正义和尊重生命等。就海因茨困境而言,处在“道德成规后期”的人经过道德推理很可能坚持生命比金钱宝贵,而且“生命神圣”这一道德律令高于有关偷窃行为的社会规范。(“是的,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我理解海因茨为何会去偷这种救命的药。何况药剂师只是为了赚钱才不卖给他。”)

科尔伯格认为,绝大多数人从未完全达到“道德成规后期”的道德推理层次,即便是在他们成年之后,因为他在访问了年纪更大的男孩和年轻人之后发现,能够清晰表达出第三层推理结果的人不足10%。我在这里补充一下,如果科尔伯格的看法是对的,那么这就有助于解释一个奇怪的事实:当谈到前面提到的大制药公司的时候,民众的道德义愤相对较轻。或许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美国人)倾向于接受药剂师的所有权主张,即“这种药是我发明的,我打算靠它赚钱”。重视所有权高于一切是成规期道德推理的一部分,或者至少对北美地区长大的人来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