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全文在线阅读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关灯直达底部

人若赚得了全世界,但丧失了灵魂,有什么益处呢?

——耶稣

一个懂得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便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

——克里希那穆提

从各个方面来看,没有良知的人生都是失败的人生。我们这些拥有爱的能力也拥有良知的人真是非常幸运,即便我们只是过着平淡的日子,如朝九晚五的工作,自发性地付出和索取,拥有平凡的快乐。

良知没有什么特别的,它通常只是一种自发性的反应。良知不会炫耀,它是在潜移默化中,为我们日常生活里人与人、人与物的自发性互动平添了一些意义。凯瑟琳和弗雷德打算去解救土拨鼠的时候,事前并没有想到什么高尚的原则。他们并不是多么虔诚勇敢的人,也不是能力很强的人,当然也不是特别理性。他们只是觉得,拯救动物是对的,这么做会让他们心里舒服。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说,挪走那块石头“对他们的灵魂有益”。

当谈到良知时,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已经从相信对错是亘古不变神赐的知识,演变到相信弗洛伊德的“会惩罚人的超我”概念,再到理解良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正常积极的关系之上。作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责任感,良知已经演化为一种纯粹的心理建构。不过,回归到哲学的源头(即神学),良知也是心理学和灵性的交汇点,得到了心理学以及世界上几大宗教传统和灵性传统的一致认同。行为科学、进化心理学以及所有流派的传统神学都同意,不管是对群体还是个人来说,拥有强烈的良知是极为有益的,而没有良知通常都会导致灾难,就连激进的唯物主义者与神秘主义者在这点上都可以达成共识。

心理学家会说,当我们为他人的福祉负责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很自然(也就是“自我协调的”),而且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满意度也会提高。《圣经》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这一点:“施比受更有福。”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可以告诉你,欠缺这种基于情感依附的责任感,会让一个人只想不断地去控制和占有,而且往往都是徒劳的,结果毁掉了自己的人生,最终堕入深渊。佛陀说:“意主意造作。若以污染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1]

安妮·科尔比和威廉·戴蒙在对良知过剩的人们开展的心理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包括乐观、爱和喜悦……与道德关联密切,我们可以从那些道德楷模的人生里看到这一点。”佛陀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佛曰:“需要智慧的普照和美德的指引,才能安全走出人生的迷宫”。

当然,还有一条“黄金律”[2],那就是人类古老的互惠道德观,或许这也是有史以来最简明、最容易操作的道德哲学。孔子也曾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说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其实参考了由来已久的犹太谚语:“你不喜欢别人怎样待你,你就不要怎样待人。这便是法则:其余都只是注释。”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告诉印度教的信徒,“达摩就是:会对你们造成伤害的事情,就不要拿去对待别人。”很多原住民的传统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说:“打算拿削尖的棍子去刺雏鸟的人,应该先在自己身上试试有多痛。”而北美的拉科塔人的宗教长老“黑麋鹿”也说:“万物皆亲人;我们怎样对待万物,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万物合一。”

少数一些没有恪守道德互惠原则的宗教都只能存在于一时,它们的冷血让古老的“黄金律”所蕴涵道德温情更加吸引人。我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造物运动”。这是一个好斗的反犹太人和基督教的团体,名叫“造物主世界教会”,他们以热爱“白种人”、憎恨其他所有人种为宗教基础。按照他们的教义,除“白人”之外,其他人种都被定义为“泥种人”。“造物运动”的核心道德戒律可以表述为:“对白种人有益的就是最高美德;对白种人有害的就是终极罪恶。”不足为奇,“造物运动”的长远目标就是组织“白种人”统治世界。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宗教传统和灵性传统都遵守“黄金律”,也都遵从黑麋鹿的“万物合一”理念。有些宗教会把一体性作为更基本的教义。例如,“犹太-基督教”传统会教导信徒们去爱他们的邻人,而东方的神秘主义教导信众,个体性或自我首先是虚幻的,我们跟神之间以及彼此之间都没有区别,因此,我们在灵性层面就是我们自己的邻人。越南佛教上师一行禅师在其著作《步步安乐行》里,试图以“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说法向西方人诠释这种东方思想。我们跟宇宙万物密切相关,谁也逃脱不了,谁也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自私地(徒劳地)以追求我们的个人收获与权力为目标。

尽管一体性的信念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也是教义的组成部分。1939年,欧洲爆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意欲统治世界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教神学家和哲学家马丁·布伯在特拉维夫举办的“巴勒斯坦全国教师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当今世界充满了荒谬的问题,而能够跃过这一深渊,跃过一切时代存在的一切深渊的是振翅高飞的灵性与创意之言。能够用万物合一的精神去看去听的人,也将能够再次分辨出那些永恒的可见可辨之物。教师能够帮助一个人找回万物合一之感,也将帮助他再次面对上帝。”

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健全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慧根,佛教关于反社会人格的这个观念与神经心理学不谋而合。佛教认为,反社会人格或许就是一门人生课程,这门课的老师不是“生理优势”,也不是“生理劣势”,而是“情感无能”。换句话说,有些人必须学会体验天下无双的容颜,或者瘸了双腿,或者成为乞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没有良知的人则必须体验做一个无法关心他人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但这个说法的讽刺之处在于,这种业力轮回的状态,或许会成为你同情反社会人格者的理由,就像我们不论是否相信业力轮回都会同情盲人与孤儿一样。

虽然心理学上已经认识到了同情与一体感的价值,但心理学家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研究出一个直接方法来获取这些价值,因此让反社会人格者,尤其是我们的健康信徒多少陷于一种和良知提高有关的困境。作为增加生活满意度的方式,心理学家会越来越多地建议让正常儿童接受更多的道德教育,培养成年人的付出精神和义工精神。但心理学家一般还是对“强化人际界限”和“自我肯定训练”之类的主题更感兴趣。就这点而言,关乎灵性的心理学让我想起了一则古老的印度寓言《智慧女人的宝石》。这则寓言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在一本1994年出版的、由阿瑟·雷纳汉编纂的故事集里找到这则寓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本书由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位智慧女子山中旅行时,在溪流中找到了一块宝石。第二天,她碰到一个饥肠辘辘的旅人,这个智慧的女子打开包袱,把食物分给那个旅人。旅人看到了那颗宝石,于是跟这个女子讨要,女子毫不犹豫就把宝石送给了他。

那个旅人欣喜若狂地离开了。他知道这颗宝石价值连城,足以让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但几天后,他回来把那块宝石还给了那个智慧女人。

“我一直在想,”他说道,“我知道这颗宝石有多么值钱,但我之所以把它送回来,是希望你能够给我更宝贵的东西。你身上一定有更宝贵的东西,要不然你不会毫不犹豫地就把宝石送给我。”

佛教的僧人们都很睿智和快乐。这些人让我们联想到科尔比和戴蒙所说的那种拥有极大良知的道德楷模,例如在墨西哥为穷人提供食物的苏西·瓦勒德斯,还有前院长杰克·科尔曼,他通过体验挖水沟工人、清洁工、流浪者的生活来培养“互即互入”感和同情心。佛教僧侣和道德楷模的例子都表明,极度良知所带来的内在觉悟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变得幸福快乐。事实上,科尔比和戴蒙表示,他们研究的绝大多数道德楷模都很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了解人类的真实处境,清楚自身改变现状的能力有限。不仅如此,非同一般的良知不仅能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认知,还能让他们拥有强烈而持久的感受,即大我比小我重要。

诚然,良知似乎是心理学与灵性的纽带,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知道建立在情感联系上的道德感能够产生奇异的精神振奋作用。在宗教和灵性里,这种体验被称为“一体性”“合一”“互即互入”等。在心理学里,它被称作“良知”或“道德感”。不论怎么称呼,它都是人类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强有力的整合器,它源自人类过去的原始生物特征。良知贯穿我们的基因、大脑,或许还有我们的灵魂,它已经成为我们心理生活与社交生活中的保护力、生产力以及情绪维护力,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人类最优秀的传统当中,吸引着人类群体中最值得钦佩的那些个体。良知那依旧微弱的声音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一直试图告诉我们,人类在进化层面、情感层面以及灵性层面上都是合一的,如果我们寻求和平与幸福,就必须用这种方式为人处世。

这种独一无二的良知能够迫使我们离开自己的肉体,进入别人体内,甚至接触“绝对真理”。良知建立在我们跟他人的情感联系之上,它最纯粹的一种形式就是“爱”。令人惊叹的是,人的本性更有可能是善良的,而不是恶毒的。神秘主义者与进化心理学家都认同这一点(他们很少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这个结论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有着惊人的不同,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本性通常持有一种悲观的看法。

神学家和科学家也同意人类会犯两个否认人性本善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控制他人和世界的欲望。这个动机包含一种错觉,即统治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这种错觉大都固定在反社会人格者的脑海里。第二个悲剧性的错误就是道德排他。我们知道把“非我族类”,即另一个性别、其他人种、外国人、“敌人”甚至是反社会人格者贬低为非人类的做法将后患无穷,这便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道德的人”这个问题在神学和心理学上都如此难以回答。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没有得到健全发展”的人可能会带来重大灾难的挑战?迄今为止,心理学对这个问题没有给出答案,但这个问题越发亟待解决。毕竟,魔鬼也在不断进化当中。

至于“谁运气更好”这个问题,是独断专行的人,还是受到良知约束的你?我请你再次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第七感,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但这一次,在设想自己位高权重、富甲天下的时候,或者设想自己永远自得其乐且毫无罪恶感的同时,也请你想象一下良知,唯有良知才能(或已经)给你的生命带来的益处。请你想象一下以下这些人的脸庞:你最爱的人、你愿意为他放弃所有财富的人、情况紧迫需要你冲进着火的屋子里去营救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好友、终身伴侣、子女。请设法想象一下这些人的面容(父母的、儿女的),想象他们正在哭泣,或是露出慈祥或灿烂的笑容。

现在请你想象片刻,你可以永远地盯着这个人的脸,但什么都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也没有帮他的欲望,甚至不会对他微笑。

但不要对这种空虚感想象太久,当然如果你是个没有良知、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一丝罪恶感的人,那么你一辈子都会如此空虚。请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在你的脑海中,看到你爱人的脸,抚摸他的脸颊,聆听他的欢笑。

良知福佑我们的生命,每天都赐予我们这种意义。没有良知,我们的情感就会变得空虚无聊,我们就会误入歧途,把光阴浪费在无益之事上。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绝大多数时候,良知是如此普通、如此平常、如此自发,以至于我们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可是良知之力量远超于我们自身。不道德的利己主义这一古老派系在心理和灵性层面都注定要失败,良知只是不朽的道德理念与之对抗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人类中的一员,我会把票投给有良知的人,投给心中有爱、有忠诚之感的人,投给慷慨善良之人。那些认为伤害他人是错的、仁慈是正确的,以及那些日常举动都受到道德指引的人总会打动我的心灵。他们年纪不同;有的甚至过世已有几个世纪,有的尚未出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他们是最聪慧睿智、最专心致志的一群人。他们是——而且永远都是人类的希望。

[1] 引自《法句经》,《法句经》是从佛经中录出的偈颂集。——译者注

[2] 《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第十二节箴言:“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