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全文在线阅读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注释[1]

关灯直达底部

导言 让我们设想一下

1.从“目前认为反社会人格所占总人口比例为4%”参见:克里斯滕·巴里等发表的文章《成年基础护理病人身上的品行障碍与反社会人格》(Conduct Disorder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in Adult Primary Care Patients),刊载于《家庭医学实践杂志》第45期(1997年),第151~158页;R.布兰德、S.纽曼以及H.厄恩发表的文章《加拿大埃德蒙顿地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Edomnton),刊载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第77期(1988年),第24~32页;J.塞缪尔斯等人发表的文章《社区中的人格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Community),刊载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第151期(1994年),第1055~1062页;以及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推出的《药物滥用与精神卫生统计资料书》(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istical Sourcebook)(罗克韦尔:药物滥用与精神健康服务管理局,1991年出版)。

2.关于“这种良知缺失的状况”,过去200年来,西方世界就反社会人格提出了丰富的概念,命名更是五花八门。关于反社会人格者命名史与诊断史的详细讨论,参见T.米伦、E.西蒙森以及M.伯基特—史密斯合著的《精神病态:反社会、犯罪以及暴力行为》(纽约:吉尔福德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美国与欧洲历史上的精神病态概念”这一章。

3.关于“目前最权威的精神病学分类书籍”,参见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华盛顿特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94年出版),美国心理学会(APA)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目前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临床评估试验,详细说明及批评参见W.利夫斯利所编辑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人格障碍》(The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纽约:吉尔福德出版社1995年版)。

4.关于“其他的一些研究人员以及临床医师”,可以参见罗伯特·黑尔发表的文章《精神变态:临床构建的时代已经到来》,刊载于《刑事审判与犯罪行为》杂志第23期(1996年),第25~54页。

5.反社会人格者以情感淡薄著称,“情感淡薄”属于公认措辞,但更为精准的用词应该是“情感缺失”。

6.关于详细的案例研究,参见我的另一本书《精神健全的奥秘》(The Myth of Sanity:Divid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mise of Awareness)(纽约:维京出版社2001年版)。

7.关于精神病态量表,参见罗伯特·黑尔等人发表的文章《精神病态量表修订版:描述性统计、可靠性以及因子结构》(The Revised Psychopathy Checklist:Descriptive Statistics,Reliability,and Factor Structure),刊载于《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第2期(1990年),第338~341页。

8.关于黑尔的研究对象,参见罗伯特·黑尔所著的《良知泯灭:心理变态者的混沌世界》(Without Conscience:The Disturbing World of the Psychopaths Among US)(纽约:吉尔福德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9.赫维·克列莱所著《精神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第五版(圣路易斯:Mosby出版社1976年版),第90页。

10.反社会人格和行为已知的联系,参见关于反社会人格问题研究综述:D.布莱克与C.拉森合著的《坏男孩,坏男人:正视反社会人格障碍》(Bad boy,Bad men:Confronting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D.达顿与S.戈兰特合著的《虐妻者:一例心理素描》(The Batterer:A Psychological Profile)(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1995年版);G.阿贝尔、J.鲁洛以及J.坎宁安-拉特纳发表的文章《性侵行为》,刊载于《法医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编辑:J.柯伦、A.麦加里以及S.沙阿(费城:F.A.Davis出版社1986年版);L.格罗斯曼与J.卡夫诺发表的文章《性侵害嫌犯的精神病理学与否认作用》(Psychopathology and Denial in Alleged Sex Offenders),刊载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第178期(1990年),第739~744页;J.福克斯与J.莱文合著的《过度杀伤:已经曝光的大屠杀与连环杀人案》(Overkill:Mass Murder and Serial Killing Exposed)(纽约:Plenum出版社1994年版);R.西蒙所著的《坏人做的是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华盛顿特区:美国精神医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末日之歌”的歌词来自“黑色安息日”乐队收录在《偏执狂》专辑里的一首30多年前的老歌《洛克之墙/战争猪》(Luke抯Wall/War Pigs),华纳公司1970年出品。

12.“弱者的暴政”来自美国小说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作品《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第1章 第七感

1.关于公元4世纪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见G.埃文斯所著《中世纪彼得·隆巴尔德教义评论》(Mediaeval Commentaries on the Sentences of Peter Lombard)(纽约,莱顿:布雷尔出版社2002年版)

2.关于与圣哲罗姆同时代的杰出神学家希波主教奥古斯丁,参见亨利·查德威克所译的《奥古斯丁忏悔录》(俄亥俄州,牛津市:牛津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R.萨里宁所著的《关于意志薄弱的中世纪思想:从奥古斯丁到布里丹》(Weakness of the Will in Medieval Thought from Augustine to Buridan)(纽约,莱顿:布雷尔出版社1994年版)

3.神学上关于良知的两难问题见:T.麦克德莫特编纂的《神学大全:简译》(Summa Theologiae:A Concise Translation)(得克萨斯州,艾伦市:托马斯·摩尔出版社1997年版);B.肯特发表的文章Transitory Vice:Thomas Aquinas on Incontinnence,刊载于《哲学史杂志》第27期(1989年),第199~223页;T.波茨所著的《中世纪哲学中的良知》(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4.“弗洛伊德提出,(儿童心智)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见:弗洛伊德所著的《本我与自我》,该书收录于J.斯特雷奇编纂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纽约:诺顿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弗洛伊德所著《文明及其不满》(出处同上)。

第2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1.参见罗伯特·黑尔所著《良知泯灭》(Without Conscience)第208页。

2.简·古多尔对黑猩猩的观察参见:简·古多尔所著《透过一扇窗:在贡贝与黑猩猩相处三十年》(Through a Window: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npanzees of Gombe)(纽约: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0~211页。

第3章 当良知沉睡时

1.参见:欧文·斯托布所著的《恶的本源:种族屠杀和其他群体暴力的起源》(The Roots of Evil:The Origins of Genocide and Other Group Violence)(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欧文·斯托布发表的《族裔政治和其他群体性暴力:起源与防范》(Ethnopolitical and Other Group Violence:Origins and Prevention),收录于D.希罗和M.塞利格曼所编的《族裔政治冲突:原因、结果以及可能的解决法案》(Ethnopolitical Warfare:Causes,Consequenc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一书中(华盛顿特区: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社2001年版);N.史密斯发表的文章《种族屠杀的心理-文化根源》(The Psycho-Cultural Roots of Genocide),刊载于《美国心理学家》第53期(1998年),第743~753页。

2.关于解离态的描述与例子,参见M.斯托特所著的《精神健全的奥秘》;关于解离现象或许会影响整个群体的讨论,参见L.德马斯所著的《全民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Nations)(纽约:Karnac出版社2002年版)

3.参见: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发表的《服从性行为研究》(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刊载于《反常社会心理学杂志》第67期(1963年),第371~378页;米尔格拉姆所著的《服从权威:一个实验性视角》(Obedience to Authority:An Experimental View)(纽约:Perennial出版社1983年版);T.布拉斯编纂的《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范式的当前视角》(Obedience to Authority: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Milgram Paradigm)(新泽西州,莫沃:Lawrence Erlbaum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

4.参见马歇尔准将所著的《面对敌火:未来战争中的战斗指挥问题》(Men Against Fire:The Problem of Battle Command)(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彼得·史密斯出版社1978年版),第30页。

5.参见戴夫·格罗斯曼所著的《关于杀戮:在战争与社会中学习杀人的心理成本》(On Killing:The Psychological Cost of Learning to Kill in War and Society)(波士顿:后湾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xv页。

6.彼得·沃森所著《心中的战争:心理学在军事上的应用与滥用》(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1978年版),第250页。

7.关于越战老兵的研究,参见:J.斯特尔曼和S.斯特尔曼发表的文章《美军退伍军人中与战斗经历有关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相关贡献因素》(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among American Legionnaires in Relation to Combat Experience:Associated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刊载于《环境研究》第47期(1988年),第177~210页。这项研究,随机挑选了6810名老兵,仔细对比了他们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PTSD)症状与参与杀人过程的联系,而且该研究是首次对战斗级别做出量化的研究。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1.“多琳·利特菲尔德就是人格理论学家西奥多·米伦称为……”,许多人曾尝试对反社会人格者分门别类,其中最有趣的要数西奥多·米伦所做的分类。米伦将精神病态划分为10种亚型:垂涎型、无原则型、虚伪型、冒险型、爆炸型、磨料型、恶意型、暴虐型、恶毒型。他指出:“10这个数字很特别……可以在更粗糙或更精细的水平上提出分类。”米伦的分类详见T.米伦和R.戴维斯合著的文章《精神病态的10种亚型》,收录于米伦等人编著的《精神病态:反社会、犯罪以及暴力行为》一书中。

2.“美国监狱里的囚犯中平均只有20%是反社会人格者”,参见:罗伯特·黑尔、K.斯特罗恩以及A.福思发表的文章《精神病态与犯罪综述》(Psychopathy and Crime:A Review),收录于K.豪厄尔斯和C.奥兰合编的《精神错乱罪犯临床治疗方法》(Clinical Approachies to Mentally Disordered Offenders)(纽约:威立出版社1993年版);以及S.哈特和罗伯特·黑尔发表的文章《精神病态:评估及与犯罪行为的联系》(Psychopathy:Assess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 Criminal Conduct),收录于D.施托夫、J.Breiling以及J.马泽尔合编的《反社会人格手册》(纽约:威立出版社1997年版)。

第5章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1.“没有良知的人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参见L.罗宾斯所著的《偏常儿童的成长:反社会人格的社会学与精神病学研究》(Deviant Children Grown Up:A Soci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Study of Sociopathic Personality)(纽约州,亨廷顿:Krieger出版社1974年版)。

2.参见本杰明·沃尔曼所著的《反社会行为:人格分裂之从敌意到杀人》(Antisocial Behavior:Personality Disorders from Hostility to Homicide)(纽约州,阿默斯特:Prometheus Books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3.“我们在抚养孩子(特别是女孩)的时候”,参见:德博拉·考克斯、萨莉·斯泰伯以及卡琳·布鲁克纳合著的《女人的愤怒:临床与发展论》(Womens Anger: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费城:Brunner-Routledge出版社1999年版);L.布朗所著的《提高音调:女孩们的生气政治学》(Raising Their Voices:The Politics of Girls?Anger)(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L.布朗发表的文章《培养反抗精神:鼓励女孩们表达强烈感受、发出批评声音》(Educating the Resistance:Encouraging Girls?Strong Feelings and Critical Voices)(1994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班夫举办的美国道德教育协会第20届年会会议论文);卡罗尔·吉利根发表的文章《女性心理发展:心理治疗的含义》(Women抯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刊载于《女性与理疗》第11期(1991年),第5~31页;以及L.布雷迪发表的文章《情绪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理论与研究综述》(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Research),刊载于《人格学报》第53期(1985年),第102~149页。

4.“对于男孩”,参见丹·金德伦和迈克·汤普森合著的《该隐的封印:解开男孩世界的残忍文化》(纽约:巴兰坦图书公司2000年版),第99页。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1945年纽伦堡战犯法庭开庭之前的审讯”,参见理查德·奥弗里所著的《盟军对纳粹高官的审讯,1945》(Interrogations:The Nazi Elite in Allied Hands,1945)(纽约:维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对双胞胎性格特征研究发现的详细讨论参见:L.伊夫斯、H.艾森克以及N.马丁所著的《基因、文化与人格》(纽约:美国学术出版社1989年版)。

2.使用“精神病态量表”对双胞胎的研究综述参见:H.戈德史密斯和I.戈特斯曼发表的文章《可遗传变异性与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的可遗传变异性》(Heritable Variability and Variable Heritabilit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收录于M.伦岑韦格尔和J.豪高合编的《发展神经病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995年,一项重要的长期研究发表了研究参见:M.莱昂斯等人发表的文章《成年与青少年反社会人格特征的差分遗传率》(Differential Heritability of Adult and Juvenile Antisocial Traits),刊载于《一般精神学汇刊》第52期(1995年),第906~915页。

4.还有一些其他研究发现,参见:T.Widiger等人发表的《利用五因素人格模型描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和第四版中的人格障碍》(A Description of the DSM-Ⅲ-R and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with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收录于P.科斯塔与T.Widiger合编的《人格障碍与五因素模型》(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华盛顿特区: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社1994年版);C.克洛宁格发表的文章《一种对反社会人格变种进行临床描述与分类的系统化方法》(A Systematic Method for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Variants),刊刊载于《一般精神学汇刊》第44期(1987年),第579~588页。

5.关于“得州收养计划”,参见L.维勒曼、J.勒林以及J.霍恩发表的文章《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精神病态量表对收养与交叉寄养的研究》(An Adoption and a Cross-Fostering Study of the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刊载于《行为遗传学》第22期(1992年),第515~529页。

6.关于如何估算精神病态及其他特征的遗传率,参见:P.麦古芬和A.撒帕尔合著的《遗传学与反社会人格障碍》,收录于T.米伦等人合著的《精神病态:反社会、犯罪以及暴力行为》;以及D.福尔克纳所著的《数量遗传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爱丁堡:丘吉尔·利文斯顿出版社1989年版)。

7.关于反社会人格者皮质功能的有趣信息,参见:S.威廉森、T·哈珀以及R.黑尔发表的文章《精神病态者对情绪词汇的异常处理过程》(Abnormal Processing of Mfective Words by Psychopaths),刊载于《心理生理学杂志》第28期(1991年),第260~273页;以及J.约翰斯和H.夸伊发表的文章《社会奖励对精神与神经病态军事犯的语言条件作用》(The Effect of Social Reward on Verbal Conditioning in Psychopathic and Neurotic Military Offenders),刊载于《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期(1962年),第217~220页。

8.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脑部显影技术)的相关研究,参见:J.英特拉特等人发表的《对精神病态患者语义与情绪词汇处理过程的脑部显影(SPECT)研究》(A Brain Imaging(SPECT)Study of Semantic and Mfective Processing in Psychopaths),刊载于《生物精神医学》第42期(1997年),第96~103页。

9.见罗伯特·黑尔所著的《良知泯灭》。

10.见约翰·鲍尔比《依附与失落》(纽约:Basic Books出版社1969年版)

11.关于依附理论的讨论,参见D.西格尔所著的《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奥秘》(The Developing Mind:How Relationships and the Brain Interact to Shcipe Who We Are)(纽约:吉尔福德出版社1999年版)。

12.参见:P.普吕耶等发表的文章《罗马尼亚胡内多阿拉、克卢日以及蒂米什地区福利院孤儿的精神和行为障碍》(Mental and Behavior Disorders in Children Placed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 in Hunedoara,Cluj and Timis,Romania),刊载于法国Sant樵又镜?1期(2001年),第5~12页;以及T.奥康纳和M.鲁特发表的文章《伴随早期严重剥夺而来的依附障碍行为:对英国和罗马尼亚被收养孤儿团体的长期跟踪与延伸》(Attachment Disorder Behavior Following Early Severe Deprivation:Extension and Longitudinal Follow-up.English and Romanian Adoptees Team),刊载于《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志》第39期(2000年),第703~712页。

13.见M.利尔、M.加默尔措夫特以及I.克努森发表的文章《早期母子关系:对母婴关系异常的早期预防性干预哥本哈根模型》(Early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The Copenhagen Model of Early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Towards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s),刊载于《北极医学研究》第54期(1995年),第15~23页。

14.见J.墨菲发表的文章《跨文化角度的精神病学分类:不同文化对类似的异常行为有着相同标定》(Psychiatric Labeling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imilar Kinds of Disturbed Behavior Appear to Be Labeled Abnormal in Diverse Cultures),刊载于《科学》杂志第191期(1976年),第1019~1028页。

15.参见:P.Cheung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年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Adult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in China in the 1980s),刊载于《文化、医药与精神病学》第15期(1991年),第479~496页;W.康普顿等人发表的文章《跨文化精神病学中的新方法:中国台湾与美国地区的精神疾病》,刊载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第148期(1991年),第1697~1704页。胡海国、叶英堃以及张苙云发表的《中国精神科诊断问卷所界定的台湾地区精神障碍盛行率》,刊载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第79期(1989年),第136~147页;以及T.萨托和M.塔凯奇发表的《一般医药诊所中特殊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 General Medicine Clinic),刊载于《综合医院精神病学》第15期(1993年),第224~233页。

16.1991年流行病集结地区研究报告,参见:L.罗宾斯和D.雷吉尔合编的《美国的精神障碍:流行病集结地区研究》(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America:Th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Study)(纽约:自由出版社1991年版);以及R.凯斯勒等人发表的文章《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中的精神障碍在美国地区的终生与1年期患病率》(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DSM-I1I-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刊载于《一般精神学汇刊》第51期(1994年),第8~19页。

17.见罗伯特·黑尔所著的《良知泯灭》第177页。

18.关于“反社会人格者是无所畏惧的超级战士”,参见戴夫·格罗斯曼所著的《论杀人》第185页。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见T.布拉斯编纂的《服从权威:米尔格拉姆范式的当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