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 »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

《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1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

关灯直达底部

什么因素孕育着喜欢和爱情呢?让我们来讨论那些有助于最初的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和被喜欢的感觉。

我说不出我的脚踝怎样弯曲和我最微小的愿望来自何处,也说不出我付出友情的根由,以及我收回友情的缘故。

——《自我之歌》,沃尔特·惠特曼

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什么因素使一个人喜欢或爱另一个人呢?有关人性的问题中,没有比这个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了。肥皂剧、流行音乐、小说以及我们的日常交谈中,爱情之花的绽放与凋零是永恒的话题。在我还不知道社会心理学这一领域之前,我就已经记得戴尔·卡耐基关于“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秘诀了。

以喜欢和爱情为主题的文章太多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解释——包括对其对立面的解释——都已经被阐述过。对多数人来说——也包括你——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喜欢和爱情呢?不见面使彼此的心更加炙热,还是“眼不见,心不念”呢?因为喜欢而吸引,还是因为吸引而喜欢?漂亮的外表重要吗?什么因素促进了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下面,我们先讨论那些有助于友谊建立的因素,然后再讨论如何维持和加深关系,从而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

戴尔·卡内基(1888~ 1955),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国内又译为《人性的弱点》),70余年来始终被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

接近性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大多数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住得很近的人们中间,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对于那些沉浸于神秘的浪漫爱情幻想的人来说,接近也许是乏味的;但是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同一社区,或在同一个公司或单位工作,或曾在同一个班里上过课的人。环顾四周想一想,如果你要结婚的话,他或她也很可能是居住、工作或学习在你步行可及范围之内的人。

相互交往

当我不能接近我爱的人时,我便去爱那个离我近的人。

——电影《绿野仙踪》插曲《彩虹之上》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我们常常与那些共享居住区的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所的人成为朋友。随机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大学生,当然不可避免地频繁交往,所以他们更可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是敌人。这样的交往能使人们寻求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知觉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我所在的大学里,男生和女生曾经住在校园的两头,可以理解,他们经常抱怨缺乏异性朋友。现在,他们住在同一宿舍区的不同地方,并共享过道、休闲室和洗衣设备,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谊较之此前多得多了。所以,如果你刚到一个城市而且想交朋友,就尝试一下去租靠近邮筒的房子,坐靠近咖啡壶的桌子,在靠近主要建筑的停车点停车,这些都是帮你建立友谊的基石。

这种接触的偶然性有助于解释下面这个令人惊奇的发现。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个孪生同胞,他(她)已经与某人订婚,你(有那么多的地方与他或她相似)难道不会觉得自己也会爱上那个人吗?答案却是否定的。莱肯和奥克·特利根报告说,只有一半的孪生同胞说他们确实喜欢自己同胞的选择,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说“我可能会爱上我孪生同胞的未婚妻(或未婚夫)”。莱肯和特利根猜测,浪漫的爱情常常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近距离使人感到亲近。人们经常与熟悉的同事亲近,有时还会相爱。

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认识一个不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城市的人。但是事实远不限于此,大多数人更喜欢他们的舍友,更喜欢隔壁的人,而不是隔了一个房间的人。而隔着几个门或是住在楼下,还没有远到令人感到不便的地步。此外,那些距离接近的人,就像容易成为朋友一样,也容易成为敌人。那么,为什么接近性更容易培育感情而不是滋生仇恨呢?

对相互交往的预期

前面我们已经注意到,接近性能使人们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更重要的是,仅仅是对相互交往的期待就可以引发喜欢。达利和伯奇德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向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提供一些关于另两位女生的模糊信息,并告诉她们待会儿须与其中的一位进行亲密的交谈。然后问她们对那两名女生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她们更偏好须与之见面的那位女生。对与一个人约会的预期也能促进喜欢。甚至那些大选中落败方的支持者,也会发现自己对于获胜方——现在是他们的对立方——的看法也有所改善。

这种现象具有适应性的意义。预期的喜欢——期望某人是令人喜爱的和容易相处的——能增加与之建立互惠关系的机会。我们更喜欢那些经常见面的人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与他人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却必须与他们——室友、兄弟姐妹、祖父母、老师、同学、同事等进行持续的交往。喜欢他们必定有助于和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反过来,这样的关系也造就了更快乐、更有成就的生活。

曝光效应

接近性引发的喜欢不仅是因为接近性能产生相互交往和预期的喜欢,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200多个实验结果显示,熟悉不会导致轻视。这和一个古老的谚语正好相反。事实上,熟悉诱发了喜欢。对于各种新异刺激——无意义音节、汉字、音乐片段、面孔——的曝光都能提高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虚构的土耳其文字,诸如nansoma、saricik和afworbu,比真正的文字iktitaf、biwojni和kadirga意味着更好还是更不好的事物呢?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接受了罗伯特·扎伊翁茨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更加偏好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看到无意义词语或中国表义文字的次数越多,他们便认为这些字词表示的意思也越积极(图2)。这使我萌发了做一个课堂验证的想法,先是周期性地在屏幕上用动画呈现某些无意义词语,在学期末,学生们对这些“词语”的评价比那些他们从没见过的无意义词语的评价要更积极。

请考虑一下,你最喜欢字母表里哪些字母?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年龄的人都偏好他们名字中的字母,以及那些在母语里频繁出现的字母。法国学生把大写字母W评价为最不喜欢的字母,而W正是法语里最不常见的。日本学生不但偏好他们姓名中的字母,而且还偏好与自己生日对应的数字。当然,这种“姓名效应”也不单纯是“曝光效应”的反映——有关内容详见“聚焦: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图2 曝光效应

在多次呈现刺激之后,学生们对刺激的评价(此处呈现了样本中的一个)更为积极。

聚焦 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人类总是喜欢对自己感觉良好,而且一般来说,我们都是这个样子。我们不但有一种自我服务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佩勒姆等人所说的那种固有的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不但包括我们姓名中的字母,还包括潜意识中与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其他东西。

佩勒姆及其同事报告,这种偏爱会对我们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包括我们的住址、职业等产生微妙的影响。费城(Philadelphia)中名叫杰克(Jack)的人只是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一个比费城小的城市)城中的2.2倍,但叫菲利普(Philip)的人却是它的10.4倍。同样,弗吉尼亚(Virginia)海滩有更多的人名叫弗吉尼亚(Virginia)。

这一现象,是否有可能只是反映了为孩子起名时会受其居住地的影响?是否乔治亚州(Georgia)的居民就更喜欢为他们的孩子取名为乔治(George)或者乔治亚(Georgia)呢?可能是这样的,但这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各州都相对有更多人的姓氏与州名是相似的。例如在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姓以Cali开头(如Califano)的人占了更大的比例;同样,在加拿大一些主要的城市中,姓与城市名有交迭的人也比想象的多;多伦多(Toronto)就有更多人的姓是以Tor开头的。此外,很多叫“乔治亚”的女性倾向于搬家到乔治亚州,而叫弗吉尼亚的人则倾向于搬家到弗吉尼亚州。这种迁移特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住在圣路易(St. Louis)的人中,姓路易斯(Louis)的人比全国平均数高49%,以及姓希尔、帕克、比奇、莱克或罗克的人大都喜欢居住在城市名包含了他们姓的地方,如帕克城等。佩勒姆等人推测,“市名与自己的姓名相像的城市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还有不可思议的,这并非凭空编造,人们好像还偏爱与他们的姓名有关的职业。在美国,杰里、丹尼斯(Dennis)和沃尔特这些名字的普遍程度是相同的(这些名字中的每一个均占总人口的0.42%),然而,在美国的牙医(dentist)中,叫丹尼斯的人却几乎是叫杰里或沃尔特的两倍。叫丹尼斯的牙医也是叫贝弗利或塔米(与其普遍程度相同)的2.5倍。叫乔治(George)或杰弗里(Geoffrey)的人在地学家(Geoscientist,包括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占了更大的比例。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姓以B开头的人大都支持布什(Bush),而姓以G开头的人大都支持戈尔(Gore)。

阅读了基于固有的自我中心的偏爱的文献后,我不得不停笔仔细考虑一下:难道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去Fort Mayers旅行的原因吗?为什么我写了这么多关于心境(moods)、媒体(media)以及婚姻(marriage)方面的文章?为什么我要与默多克(Murdoch)教授合作?

曝光效应违背了我们通常对厌倦的预测——重复听到的音乐和反复吃的食物会引起厌倦——兴趣减低。除非这种重复是没完没了的(有一句朝鲜谚语:“即使是最好的音乐,听多了也会厌倦”),否则通常它的确会使喜欢增加。当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1889年完工时,曾被嘲笑是奇形怪状的东西。今天,它却变成了巴黎备受喜爱的标志物。

这种改变使人们对那些对新事物的最初反应感到好奇。到巴黎卢浮宫的游客是真的欣赏名画《蒙娜丽莎》呢,还是他们仅仅是乐于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也许二者都有:了解她是为了喜欢她。哈蒙-琼斯和艾伦利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给实验参与者呈现一个女性的面庞,发现随着观看次数的增多,参与者的面部(微笑的)肌肉变得更活跃了。曝光效应诱发了愉快的情感。

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的镂空结构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它是法国专为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所建,作为那个时代的标志,它也成为了工业革命的象征。

扎伊翁茨和他的同事报告说,甚至当人们未能意识到他们所接触者为何的时候,熟悉也能引起喜欢。事实上,当人们无意识地接受刺激时,曝光效应往往会更强烈。在一项实验中,女学生使用耳机一只耳朵听一段散文,然后要求她们大声重复听到的词汇,并和书面文字对照来检查错误。同时,给她们的另一只耳朵播放简短、新颖的乐曲。这个程序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材料上,而忽略乐曲。随后,把听过的这些乐曲分散在其他类似的但是之前并没有播放过的乐曲中呈现给她们。结果发现,这些女学生听到后,虽然不能将先前听过的乐曲辨认出来,但对它们却是最为喜欢的。

请注意,这个实验发现,关于刺激的有意识的判断,并未对人们的所见所闻提供什么线索,而人们的直接感受对此则颇有助益。人们大概能够马上记起喜欢或厌恶的事或人,但却意识不到喜欢或厌恶他们的原因。扎伊翁茨认为,情绪相比于思维是更即时的东西。扎伊翁茨的惊人设想——情绪半独立于思维(“情感可以先于认知”)——在最近的脑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情绪和认知可由不同的脑区引发。破坏猴子的杏仁核(一个与情绪有关的脑结构)以后,它的情绪功能受到了损害,但认知反应却保持完好。

扎伊翁茨指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一种可以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恋倾向的“硬件”现象。它有助于我们的祖先把熟悉的或安全的事物,与不熟悉的或不安全的事物区分开来。曝光效应还使我们在评价他人时戴上有色眼镜:我们喜欢熟悉的人。当然,曝光效应也有缺点,对陌生人的警惕——这能解释当人们面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人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原始的、自动的偏见。害怕或带偏见的感受并不总是刻板印象的表现;有时候,刻板印象是为了对直觉的情感进行辩护而出现的。

我们也更喜欢以常见的方式展现的自我。在一个有趣的实验中,米塔等人给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的女生拍了照片,随后给她们呈现一张真实的照片和将其做了镜像变换(左右反转)后的照片。研究者询问她们更喜欢哪个形象,结果发现,她们更喜欢那张镜像版的——这是她们习惯的形象(难怪我们的照片看上去从没有觉得完全称心的)。但当给这些女生呈现她们最要好的朋友的照片(同样是两种形式)时,她们报告说更喜欢那张真实的照片——即她们习惯的形象。

曝光效应。如果加拿大前总理保罗·马丁也像我们多数人一样的话,他会更喜欢他所熟悉的镜子中的形象(左图),而不是他实际的形象(右图)。镜子中的形象是他每天早晨刷牙时都会见到的形象。

广告商和政治家们充分利用了这种效应。即使人们对某一商品或候选人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增加商品的销量或得票率。如果一个商品在广告中没完没了地出现,那么,购物者常常会对该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如果候选人不为人们所熟悉,那么,一般而言,那些在媒体上曝光最多的候选人更容易获胜。懂得曝光效应的政治战略家,通常使用简短的广告来代替理由充分的长篇大论,在广告中突出强调候选人的名字和录音片段等信息。

1990年,华盛顿州最高法院德高望重的法官基思·卡洛在竞选中输给了一个无名的对手查尔斯·约翰逊,吃的就是这个亏。约翰逊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律师,负责处理一些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和离婚案件,他参加竞选的口号是“法官需要被挑战”。两个人都没有开展竞选活动,媒体也没有对这次竞选进行报道。在投票的那天,两个候选人的名字相继出现在选民面前,没有做任何区分。结果,约翰逊以53%比37%的优势胜出。这个结果令法律界很吃惊,事后,卡洛解释说:“名叫约翰逊的人比叫卡洛的人要多得多”。的确,该州规模最大的报纸统计发现,在当地的电话登记簿中,就有27个叫查理·约翰逊的人。还有一个叫查尔斯·约翰逊的地方法官。此外,在邻近的一个城市,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也名叫查尔斯·约翰逊,他主持的节目在全州的有线电视上都可以看到。因此,在两个陌生的人之间被迫做出选择的时候,大多数选民偏向于选择让人感觉更舒服、更熟悉的名字——查尔斯·约翰逊。

外表吸引力

我们应该更注重心灵,而不是外表。

——《伊索寓言》

个人魅力胜过任何介绍信。

——亚里士多德

在约会中,你看重的是对方的哪些特质呢?诚实、美貌、个性、幽默,还是谈吐?智慧的人们并不在意诸如美貌之类的外在特征;他们知道“美丽扎根于内心深处”,而且“你不可以通过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至少,他们懂得应该如何去感受“美”,正如西塞罗的忠告:“抵制外表”。

要说外貌不重要,其实,那只不过是我们拒绝承认现实对我们的影响的又一个例证而已。因为现在有许多研究都显示:外貌的确是很重要的。外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的确令人感到不安。然而事实上,美貌的确是一种财富。

吸引力和约会

不管大家喜欢与否,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表吸引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她约会的次数,而一位男性的外表对他约会次数的预测力则要略小一些。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表示,她们宁愿选择一个相貌平平但很热忱的配偶,而不是一个外表好看却很冷淡的人。这是否表明女性,正如很多人所猜测的那样,能更好地遵从西塞罗的忠告呢?还是说它仅仅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约会邀请更常是由男士发出的?如果让女性在不同的男性中选择出她们所喜爱的类型,那么,外貌对于她们来说,是不是跟对于男士一样重要呢?哲学家罗素不这样认为:“整体上来说,女人倾向于因性格而爱上男人,男人则倾向于因外表而爱上女人。”

为了考察男人是否真的更在意外表,研究者分别给男、女学生提供了有关某一异性的一些信息,包括一张照片。或者,研究者简单地介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互认识,并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跟对方约会。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男人的确更在意异性的外表吸引力(图3)。也许正因为如此,女性才如此在乎自己的外表,进行外科整形的人当中90%都是女性。当然,女性同样也会注意男性的外表。

图3 女性和男性报告的最在意的品质

哈特菲尔德等人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他们在明尼苏达大学“迎新周”里举办了一个计算机舞会,752名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个舞会。研究者给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人格和能力测试,然后对他们进行随机匹配。在舞会那天晚上,一对对学生跳舞聊天,为时两个半小时。在短暂的间歇中,研究者让他们评价自己的舞伴。人格和能力测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预测人们的吸引力呢?人们是更喜欢那些具有较高自尊或较低焦虑感的人,还是喜欢那些在性格内向或外向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研究者考察了各种可能性。如果说他们能够非常肯定哪个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话,那就是个人的外表吸引力(研究者在实验前对参与者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了评定)。某位女性外表的吸引力越大,男性就越喜欢她,并且愿意跟她继续约会。同样,男性的外表吸引力也有这样的效果。美貌能使人愉悦。

吸引力和约会。对于网上约会者来说,外貌是他们所能够提供且极力寻求的重要部分。

匹配现象

并非人人都能与一位魅力非凡的人厮守终身。人们是怎样结成连理的呢?伯纳德·默斯坦等人的研究表明,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人结成伴侣。研究表明,夫妻、约会对象,甚至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明智的婚姻,那就跟与你相匹配的人结婚吧。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很多实验都证实了这种匹配现象的存在。在知道对方可以自由地同意或拒绝的情况下,在选择与谁接近时,人们通常会接近那些在吸引力方面与自己大致匹配(或者对方的吸引力高出自己不多)的人。正如格雷戈里·怀特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的有关约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表上的匹配将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九个月后,那些外表吸引力最为相似的人们,更有可能坠入情网。

那么,哪些人群在吸引力上最匹配呢——是已婚的伴侣,还是约会的对象呢?跟其他研究者一样,怀特发现:已婚的伴侣之间更匹配。

也许你会想,有很多夫妻的吸引力并不匹配,但他们却很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可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每一方都把自己的品质拿到社会市场中,对各自品质的价值进行了合理的匹配。征婚广告充分展示了这种品质交换。男性通常强调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并且希望寻求年轻和有吸引力的女性;女性则相反,例如一则广告这样写道:“一位有吸引力、聪明的女子,26岁,身材苗条,欲觅热情而有稳定工作的职业男士。”那些在广告中强调自己的收入和学历的男性,以及强调自己的年轻和美貌的女性,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反馈。这种品质匹配的现象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年轻貌美的姑娘通常会嫁给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长男人。

价值匹配。拥有较高地位的保罗·麦卡特尼(60岁)与他的漂亮新娘希瑟·米尔斯(34岁)。

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让双方感到满意的交换,双方在权衡了各自的价值后,都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

——埃里克·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

这种外表吸引力效应是否完全来源于性的吸引力?显然不是!休斯顿和布尔让化妆师为一个实验助手整容,使得实验助手的脸上看起来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或青肿,或有胎记。在格拉斯哥客运地铁线上,当这位助手以丑陋的面貌出现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愿意坐在她旁边。研究者还发现,就像成人喜欢有吸引力的成人一样,小孩之间的喜爱也受到外表吸引力的影响。通过考察婴儿注视他人的时间,研究者发现,即便是婴儿也偏爱有吸引力的面孔。三个月大的婴儿还没有看过《护滩使者》或者《单身汉》之类的影片,他们不会受到这些经验的影响。

成人在对儿童的态度中也显示出了相同的偏好。克里福德等人在密苏里州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五年级的老师提供了有关某个男孩或女孩的信息,并且附有照片。这些信息的内容相同,但是照片却分为有吸引力和无吸引力两种。在相同的信息之下,老师们倾向于认为那些有吸引力的孩子在学习上更聪明、更成功。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你正在负责监管操场,必须训练一个很不守纪律的孩子。你是否会像卡伦·戴恩研究中的女性那样,对那些没有吸引力的孩子表现出更少的热情和关注?令人遗憾的现实是所谓的“巴特·辛普森效应”——大多数人都认为,长相一般的孩子,他们的才干和社交技能都不如那些漂亮的同龄人。

而且,我们也以为漂亮的人拥有社会所需的某些其他特质。虽然漂亮并不一定让人联想到正直或关心他人,然而,在其他各方面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仍会猜测漂亮的人会更快乐、性感热情,更开朗、聪明和成功。在倡导集体主义的韩国,人们很看重正直的和关心他人的品质,并且,人们往往把这些品质与个人的吸引力相联系。

戴安娜王妃(1961~1997),全名戴安娜·弗兰茜斯,她是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1996年8月28日与查尔斯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王妃”的头衔。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戴安娜王妃以她的年轻、美貌、爱心、平民化深深地打动了英国人。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刻板印象。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是美丽的——也是善良的。女巫和继母是丑陋的——同时也是邪恶的。“如果你想得到某个非本家庭成员的爱,那么,长得漂亮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一个八岁的女孩猜测。当问一个幼儿园里的女孩,美丽意味着什么时,她回答说:“就像小公主那样,人人都喜欢你”。让我们想想戴安娜王妃,就更能理解这种现象了。

既然外表吸引力如此重要,那么,永久地改变一个人的外表,就将会改变人们对待他的方式。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外貌是否合乎道德?整形外科医生和正牙医生每年都要给上百万的人做手术。牙齿变得整齐,鼻子变得挺拔,头发再生、染色,拉紧面部皮肤,去除多余脂肪,以及隆胸、使胸部坚挺或者减小等等,是否在经历过这样的改变之后,一个原本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就会变得快乐呢?比起20世纪70年代来,尽管妇女在化妆品和整容方面的投资大大增加,但是,对自己的外貌深感不满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检验整容的效果,迈克尔·卡利克对哈佛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们看八位女士整形手术前后所拍摄的侧面照片,然后对她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们不仅认为女士们手术后的外表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认为她们更善良、更敏锐、更性感热情、更有责任感、更讨人喜欢等等。伯奇德则指出,虽然整容可以提升自我形象,但也会带来一时的麻烦:

大多数人——至少那些没有整过容的人——会继续相信,在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方面,外表的吸引力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整过容的人来说,则很难否认或低估外表的吸引力在他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即使这种变化是往好的方向,它也会令人不安。

我们说吸引力很重要,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来谈论的。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外表的吸引力都比其他任何特质更重要。一些人通过外表来评价他人,另一些人则不是这样。而且,吸引力可能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最大。当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变动性增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短暂,第一印象就显得愈加重要了。

虽然很多面试考官可能并不以为然,但是,吸引力和外表的修饰的确影响着面试时的第一印象。这个现象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能获得声望较高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罗瑟尔等人在加拿大全国范围内进行取样,让面试考官对样本的吸引力进行了五点量表的等级评定(1表示相貌平平,5表示非常有吸引力)。结果发现,在吸引力上的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每年平均能多赚1988美金。弗里兹等人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根据照片,对737个MBA毕业生的外表吸引力进行了五点评价,结果表明,吸引力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男士可多挣2600美元,女士则可多挣2150美元。

漂亮的人是否真的具有让人满意的特质呢?还是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错觉……认为美的就是好的”?然而,有时候这种刻板印象的确得到了事实的证明。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孩子和青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不那么拘谨、更加外向,而且社交技能更好。戈德曼和刘易斯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让佐治亚大学的60名男生每人跟3位女生分别在电话里聊5分钟。之后,男生和女生都对和自己聊天的人进行评价,他们都没有见过对方。结果,被评为最具外表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有社交技能和最讨人喜欢的人。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也往往更受欢迎,更外向,更具典型的性别特征(如果是男性,则更有传统的男人气概;如果是女性,则更有传统的女性气质)。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著名文学家、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改革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有吸引力的人和无吸引力的人,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很可能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吸引力的人通常更受重视,更讨人喜欢,并且,大多都因此而变得更自信(例如,男士对没见过面,但被他们认为是很有吸引力的女士,做出了热情的回应)。这样看来,影响你社交技能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看起来怎样,而在于别人怎样看待你,以及你对自己的感觉怎么样——你是否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虽然长得漂亮有这么多的好处,但是,人际吸引的研究者哈特菲尔德等人认为,漂亮同样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可能会遭受令人不快的性骚扰、同性的嫉妒和排斥。他们可能并不确定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到底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内在品质,还是仅仅基于外表,而美貌总是会随时光而逝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可以依赖自己的外表,往往就不太愿意发展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了。伯奇德说,如果相貌平平且出奇矮小的电学天才查尔斯·斯坦因梅茨,也遭遇过像丹泽尔·华盛顿经历的社交诱惑的话,我们现在是不是仍然只能用蜡烛来照明呢?

查尔斯·斯坦因梅茨(1865~1923),德裔美国电工学家,发明家。他的身高只有1.4米。

丹泽尔·华盛顿,当代伟大的实力派黑人演员,也是目前好莱坞身价最高的黑人演员。

谁具有吸引力

我曾经把吸引力描述成一种像身高那样的客观特征,某些人拥有的多些,而某些人拥有的少些。但严格说来,吸引力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发现的任何具有吸引性的特征。当然,这是有所变化的。世界小姐的选美标准就不可能适用于世界上的所有人。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时代,人们会给鼻子穿孔、拉长脖子、染发、文身、疯狂地吃东西以使自己变得性感,或节食使自己变得苗条,用皮外衣包裹自己使胸部看起来小些,或使用硅胶和填充乳罩使胸部看起来大些,等等。

尽管有这么多的变化,但是朗格卢瓦等人认为,对于“谁有吸引力和谁没有吸引力这个问题,在同一文化内部或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存在强有力的共识。”当男性评价女性的时候,他们关于吸引力的一致程度非常高,但是当男性评价男性的时候,这种一致性就降低了。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吸引力其实就是完美的平均。得克萨斯大学的朗格卢瓦等人以及利特尔等人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者合作,他们对大量的面孔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了平均。结果毋庸置疑,与几乎所有的真实面孔相比,人们认为合成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由计算机平均出来的面孔也趋向于完美的对称——这是具有吸引力,而且也是非常成功的人所具有的另一个特征。由罗兹等人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你能把你的任意半边脸与它的镜像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对称的新面孔——那么你的外貌特征就会有些许的改善。如果把多个这样对称的面孔再加以平均,你就会得到一个更加漂亮的面孔。因此,在某些方面,完美的平均是很有吸引力的。哈伯斯塔特和罗兹报告说,甚至对于狗、鸟和手表而言也是如此。例如,人们评价被平均后的狗时,也同样会认为它是有吸引力的。

完美的平均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也会觉得具有吸引力的人比非典型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看起来更熟悉,这是莫宁所观察到的结果。但是,更有吸引力的人却是对有吸引力的特征进行适度夸大了的面孔。因此,对于由计算机生成的面孔,她们中最漂亮的人往往都倾向于高度的女性化,拥有比平均面孔稍小的下巴,更丰满的嘴唇和更大的眼睛(图4)。

图4 你觉得这两个面孔中哪个更有吸引力?生理心理学家维克托·约翰逊将16个白人女性的面孔进行平均,创造了左边的面孔。然后他对女性面孔不同于男性面孔的那些地方稍微进行了夸大处理,得到右边这个高度女性化的面孔。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右边的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进化与吸引力持进化观的心理学家用繁殖策略来解释这些性别差别。他们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美丽其实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健康、年轻和富于生殖能力。逐渐,喜欢看起来富有生殖能力的女性的男性繁衍的后代,超过了乐意与青春期前和绝经后的女性结婚的男性繁衍的后代。同样,研究者认为,进化使女性也倾向于喜欢那些能显现提供资源和保护能力的男性特征。戴维·巴斯相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所研究的37种文化中的男性——从澳大利亚到赞比亚——都的确更喜欢那些能显现生殖能力的女性特征。而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外表有吸引力的女性倾向于嫁给地位高的男性,以及为什么男性都决心相互竞争以获得名誉和财富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诺曼·李等人报告说:在挑选伴侣时,男性希望女性要有适度的外表吸引力,而女性则希望男性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两性都喜欢有爱心的人和聪明的人。

进化心理学家还考察了男性和女性对暗示着生殖优势的其他线索的反应:从古石器时代的小雕像,到今天杂志上的裸体照片插页,以及选美获胜者的特征来看,无论何地,男性都认为那些腰部比臀部窄30%的女性最有吸引力——这是一种与最高的性生育力相关的体形特征。那些削弱女性生殖能力的因素——营养不良、怀孕和绝经都会改变她们的体形特征。

进化心理学家对繁殖策略的研究比这个要精深得多。

当判断男性是否为可能的结婚对象时,女性也偏向于上述的腰臀比例,因为它暗示了健康和活力,而且在排卵期,女性会更加喜欢那些具有高度男性化特征的男性。这就具有了进化的意义,正如戴蒙德所说:一个肌肉发达的人要比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更有可能获得食物,更有可能建造房子以及更有可能击退敌人。但是,今天的女性却更喜欢高收入的男性。

我喜欢权力,因为它能吸引女性。

——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因此,在所有的文化中,美容业都是一个巨大而且不断增长的行业。亚洲人、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都在飞速增长。例如,在美国,美容手术如抽脂术、隆胸术和肉毒素注射在1997~2002年间增长了228%。比弗利地区现在的美容医师也已经是儿科医师的两倍多了。很多有缺损或脱色牙齿的时髦而富有的人都会去重新换牙。越来越多的那些有着很多皱纹和松弛肌肉的人也是如此。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是被原始的吸引力所驱动的。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吸引力和婚配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它不可能归结为文化的偶然现象。

吸尘器把50年代的妇女已经吸走了,新世纪的妇女也被吸走了。现在吸尘器已经转向我们了!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莫琳·多德对吸脂术的评价

社会比较虽然我们的婚姻心理有其生物学的一面,但是吸引力并不只是取决于生物特性。什么对你是有吸引力的?这还取决于你自己的比较标准。

全面整容(图为起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当事人葆拉·琼斯)。如果你不完全符合你的文化中所要求的美的标准,你可以接受自己,接受不完美乃至一切,或者你会努力阻止你的肌肉产生皱纹,抽走脂肪或重新塑造你的鼻子以求改观。问题是:适度的自我改善与虚荣的自我放纵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在何种程度上接受我们自己而不是改变(不能接受的)自我呢?你赞同通过减肥来保持苗条的身材吗?那么,对于粉刺的治疗呢?用钢丝套给不整齐的牙齿整容?去除双下巴呢?给鼻子整形呢?隆胸呢?或者做全面的整容呢?

肯里克和古铁雷斯让他们的男性助手进入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男生宿舍,向学生解释说:“我们的一个朋友这个星期要来,我们想给他介绍个女朋友,但是我们又不能确定,这个女生到底适不适合与他约会,所以我们想征求你的意见……想请你在一个7点量表上进行评价,评价一下这个女生的吸引力。”然后,研究者向男生呈现了一张普通的年轻女性的照片,结果发现,那些刚刚看过了一部描述三位漂亮女性的电视剧《查理的天使》的男生,比那些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男生对这个女生的评价要低。

实验室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对比效应”。对于那些刚刚看过杂志中裸体照片插页的男性而言,普通女性,甚至他们妻子的吸引力都会减小。观看诱发强烈性欲的色情电影同样也会降低对自己伴侣的满意度。性唤起可能暂时地使异性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但是,观看完美得可以打10分的或非现实的性描写所产生的持续影响,会使伴侣吸引力降低——更有可能被评为6分而不是8分。

对比效应同样也在我们的自我知觉过程中起作用。看到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同性之后,人们会觉得自己缺乏吸引力,而观看一个相貌平平的同性之后,我们不太会产生这种感觉。这种现象对于女性尤为明显。但是,男性进行自我评价的愿望也会因为接触了一个更有权力、更成功的男性而变得不强烈。古铁雷斯等人认为,应该感谢现代传媒的存在,它使我们在一小时内可能看到“很多更有吸引力、更成功的人,而我们的祖先则要花费一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才能看到那么多有吸引力的人。”这种超乎寻常的比较标准也捉弄着我们,使我们低估伴侣和我们自己,使我们花费大量的金钱来化妆、减肥和进行整容手术。

爱情不过是一种肮脏的诡计,它欺骗我们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英国著名小说家 毛姆

审美标准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不过,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具有青春特征、显示健康、富于生育能力的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我们所爱的人的吸引力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结束我们对吸引力的讨论吧。首先,一个17岁女孩的面部吸引力对她在30岁和50岁时的吸引力的预测力令人吃惊地低。有时,一个相貌平平的青少年,尤其是一个拥有热情、迷人个性的人,成年后会变成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其次,我们不仅会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是讨人喜欢的,而且会认为讨人喜欢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也许你会想起,当你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时,他对你的吸引力也会不断上升。而他们外表上的不完美之处也就不那么明显了。格罗斯和克罗夫顿让学生先阅读关于某人讨人喜欢或不讨人喜欢的人格描述,然后再看这个人的照片。结果发现,那些被描述为热情、乐于助人和善解人意的人看起来会更有吸引力。而那些与我们自己有着相似点的人也似乎更吸引人。

热情而讨人喜欢的人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因为你美丽,我才爱你,还是因为我爱你,你才美丽呢?

——音乐剧《新仙履奇缘》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

此外,还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当一个女孩爱一个男孩时,她就会觉得他的外表越来越有吸引力。而且,人们爱得越热烈,他们就越不觉得任何其他异性吸引人了。“草坪的另一边可能更绿”,米勒和辛普森说,“但快乐的园丁却很少能注意到。”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当吉尔坠入情网时,她会觉得杰克比他的任何朋友都英俊。

相似性与互补性

从以上的讨论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完全正确:“爱依赖于……频繁的接触,依赖于彼此的发式,依赖于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但是,当人们逐渐了解对方以后,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熟人是否可以变成朋友。

物以类聚吗

亨利·詹姆斯这样描述小说家乔治·爱略特(玛丽·安·埃文斯的笔名):“她非常难看——简直难看极了。低低的额头,无神的双眼,大而下垂的鼻子,满口龅牙的大嘴,下巴和下颌骨非常奇怪……但是现在,这丑陋之中却潜藏着巨大的魅力,在短短几分钟内,它们悄悄地潜入并迷倒了我们的灵魂,以至于你也会像我一样爱上她。”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深信不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订婚的情侣以及夫妻,会比那些随机配对的人更可能拥有相同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此外,丈夫和妻子间的相似性越大,他们就越幸福而且越不容易离婚。这种相关关系是有趣的,但是它们之间孰因孰果却还是个谜。到底是相似性导致了喜欢,还是喜欢导致了相似呢?

如果两个人不一致,他们能走到一起吗?

——(圣经)阿摩司书3:3

相似产生喜欢为了弄清楚相似性与喜欢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想象一下:在一次校园聚会里,劳拉和莱斯、拉里一起进行关于政治、宗教和个人好恶的讨论。她和莱斯发现,他们几乎对所有事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而她和拉里只在少数观点上一致。之后,她回忆说:“莱斯真的很聪明……而且很可爱……希望我们能再见面。”在实验里,唐·伯恩和他的同事抓住了劳拉体验的实质。他们一次又一次发现,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他。相似性产生喜爱,这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儿童和老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用。

对于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则更是如此。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物以类聚?还是互补相吸?

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与我们关于善恶的观点一致,他们与我们关于敌友的观点也一致……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亚里士多德

这种“相似性导致喜欢”的效应已经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得到验证。

● 在密歇根大学,纽科姆研究了两组转学的男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周的寄宿公寓生活后,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相似性的男生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朋友包括5个文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很自由,他们都很聪明;另一组朋友由3个保守而老练的人组成,他们都是工学院的学生。

● 格里菲特等人模拟了人与人的认识过程,他们让13名互不相识的男性(这些参与者都是有报酬的志愿者)待在一个临时的处所里,以此来了解他们相互认识的过程。通过了解每个人对不同问题的看法,研究者就能在高于概率的精确性水平上预测他们各自最喜欢的人和最不喜欢的人。

● 在香港的两所大学里,李和彭迈克发现,若同居一室的学生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个人特质,那么舍友间的友谊在6个月内便可形成;而当他们将舍友看成与自己相似时尤其如此。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现实情况很重要,而对现实的知觉更重要。

● 人们不仅喜欢那些和他们想法一样的人,而且还喜欢那些和他们行为一致的人。微妙的模仿会产生喜爱之情。你是否注意到过这样的现象:当某人对某事的观点与你一样,并附和你的想法时,你就会感到些许友善和喜爱之情呢?瑞奇·范·巴伦及其同事认为这是常见的现象,在荷兰的饭店里,那些仅仅通过重复客人点菜方式来模仿客人的服务员,通常能得到更多的小费。此外,那些最初就喜欢某人的人,更可能喜欢模仿对方——例如,当对方做出摆腿或摸脸的动作时,他也会不知不觉地这样做。杰西卡·莱金和塔尼娅·沙特朗指出,模仿能增进和谐,对和谐的渴望也能增进模仿。

● 彼得·巴斯顿和斯蒂芬·埃姆伦对近1000名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人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人们渴望相似伴侣的愿望远远强于渴望漂亮伴侣的愿望。外表漂亮的人也寻求外表漂亮的伴侣。有钱的人也想找到有钱的伴侣。家庭观念强的人当然也渴望有一个以家庭为定向的伴侣。

匹配现象。漂亮的人(如詹妮弗·阿妮斯顿和她的丈夫布拉德·皮特)都重视他人的外表并寻求互相般配的伴侣。

所以,相似性产生了满足感。物以类聚,的确如此。当你发现某个独特的人与你拥有相同的想法、价值观和愿望时,当你发现心心相印的伴侣与你喜欢一样的音乐、一样的活动甚至一样的食物时,你就会更确信这一点。

最有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像我们的人。

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的一致性偏好——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态度。当我们发现某人与我们的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不喜欢这个人。同一政党的人之所以在一起,与其说他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其他成员,还不如说他们讨厌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总之,不同的态度对喜欢的抑制作用甚于相似态度对喜欢的促进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团体中,都期望成员具有相似性,人们发现自己很难喜欢一个与自己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恋人和舍友会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在对各种事情的情绪反应和态度上变得越来越相似。“态度一致性”有助于人们促进和维持亲密的关系,也能够导致同伴高估他们态度的相似性。在共同生活了40年之后,我妻子和我在思考问题方面已经非常一致,尽管其程度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高。虽然我们知道彼此在对待亲密朋友和伴侣方面也偶尔有所不同,但是,“错误的一致性”倾向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志趣相投的感觉。

人们把其他种族的人看做与自己相似还是不相似,也会影响人们的种族态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群人将另一群人看成是“别人”——看成是说话、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不同于己的异类——发生种族压迫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事实上,除了像恋人那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思想上的相似性所产生的吸引力比肤色的相似性更为重要。大多数白人表示,他们更喜欢、更愿意与一个想法与自己一致的黑人,而不是和想法不同的白人共事。白人越是认为黑人支持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种族态度就会越积极。同样,蒙特利尔的居民越认为某一个加拿大的人种与他们是相似的,他们就会更愿意与该群体的成员建立联系。

詹姆斯·琼斯指出,“文化种族主义”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文化差异本来就是现实生活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既存在现实取向、自然表露、注重精神和由情感驱动的黑人文化,也存在未来取向、注重物质和由成就驱动的白人文化。琼斯认为,与其想方设法要消除这些差异,还不如好好感激这些差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文化结构所作的贡献。”在某些情境中,善于表达是优点,但在另一些情境中,未来取向才是优点。每一种文化都有许多要向其他文化学习的地方。在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英国、美国,移民和不同的出生率造成了发展的多样性,如何教育人们去尊重和欣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是最大的挑战。由于文化多样性程度的提高,而我们对于差异又有天生的警惕性,尊重和欣赏差异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的社会挑战。

对立引发吸引吗

我们不是也会被这样的人吸引吗——他们在某些方面与我们不同,但又与我们的某些人格特质互补?研究者考察了这个问题,他们不但比较了朋友和配偶们的态度和信念,而且还比较了他们的年龄、宗教信仰、种族、吸烟行为、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身高、智力以及外貌。在所有这些方面乃至更多的方面上,相似性仍然是主导因素。聪明者聚在一起。同样,富裕的、同样教派的、高大的、美丽的也各自聚在一起。

但我们仍然要问:我们真的就不会被那些需要和人格品质正好与我们互补的人吸引吗?一个虐待狂和一个受虐狂在一起能否找到真爱呢?甚至《读者文摘》都告诉过我们:“对立相吸……爱社交的人与不爱社交的人配对,求新猎奇的人与不愿变化的人配对,挥金如土的人和节俭的人配对,冒险的人与谨小慎微的人配对。”社会学家罗伯特·温奇解释说,一个外向的、具有支配性的人的需要正好和腼腆的且喜欢服从的人能天然成对。这个逻辑看起来是很有说服力的,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把夫妻之间的差异看做一种互补:“我的丈夫和我是天生的一对。我是水瓶座的——坚决果断的人。他是天秤座的——优柔寡断的人。但他总是乐意遵从我所作的安排。”

这种观点听起来具有说服力,但令人惊奇的是,它未能得到研究者的证实。例如:大多数人会被富于表现力且外向的人所吸引。但当一个人正处于沮丧的情绪中时,情况还会是这样吗?沮丧的人会去寻找那些快乐的人来使自己快乐起来吗?事实正好相反,那些心情好的人最乐意跟愉悦的人为伴。当你感到忧郁的时候,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可能会使你感觉更糟糕。这种对比效果会使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在与漂亮的人相处时感到自己的长相更为一般,也使伤心的人在与开心的人相处时备觉凄凉。

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即使是两个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关系)。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些方法(除了异性相恋之外)能使差异产生喜欢。支配性和被支配性也可能会是其中的一种。我们通常不会认为,那些表现出与我们自己相同的不好特征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研究者戴维·巴斯对互补性提出了质疑:“除了性别因素以外,因彼此拥有对立的特征而结婚或同居的趋势……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有效的证实。”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喜欢通常是相互的。接近性和吸引力影响我们最初为谁所吸引,而相似性会影响长期的吸引。如果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和被喜欢、被接纳的需要,我们还会不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吗?最好的友谊不正是发生在相互钦慕的社会交往中吗?的确,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

一般来说,男性会对对自己感兴趣的女性感兴趣,而不是对拥有修长美腿的女人感兴趣。

——美国女演员 玛琳·黛德丽

玛琳·黛德丽(1901~1992),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9名。

但是,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就可以使对方反过来也欣赏自己吗?一份人们讲述自己如何坠入情网的报告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发现一个有魅力的人真的喜欢你,似乎能唤起一种浪漫的情感。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

来看一下伯奇德及其同事研究的发现吧:参与者更喜欢那个在八个项目上都对他们做积极评价的学生,而不太喜欢那个在七个项目上对他们做积极评价、一个项目上做消极评价的学生。我们对最微弱的批评暗示都是十分敏感的。作家拉里·金曾多次强调了否定的作用:“多年来,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积极的评价无法总让作者产生好的感觉,而消极的评价则总会让他产生坏的感觉。”无论我们评价自己,还是评论别人,消极信息都占了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较之于积极信息,消极信息更不寻常,也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在大选投票时,更容易被总统候选人的弱点而不是优点所左右,这是那些为竞选对象做消极设计的人从未放弃利用的一种策略。罗伊·鲍迈斯特及其同事指出,生活中一条普遍的规律,是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见“聚焦: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很久以前我们就认识到,我们喜欢那些我们认为是喜欢我们的人。从古代哲学家希卡托(“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到爱默生(“拥有朋友的惟一方法就是成为别人的朋友”),再到戴尔·卡内基(“慷慨地去赞美别人吧”),都预见了我们的发现。他们所不能预见的是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精确条件。

拉里·金,美国著名主持人,他主持的“拉里·金现场”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归因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被奉承有时的确会使你感觉良好。但也并非总是如此。如果赞美明显地违背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如果有人说:“你的头发看起来真是太美了!”可事实是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洗它了——或许我再也不会尊重这个奉承者,并会怀疑这种赞美是否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动机。因此,我们常常认为批评比表扬更真诚。

聚焦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不同的态度更容易使我们讨厌他人。别人的批评比表扬更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更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鲍迈斯特及其同事称这只是冰山一角:“在日常生活中,坏事总是比好事更有影响力,而且影响更持久。”试看:

破坏性行为对亲密关系的伤害程度要比建设性行为对亲密关系的促进作用更大。(冷酷的言辞比甜言蜜语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即使我们天性乐观,也更容易想起过去那些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事情。)

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比表达积极情绪的词语更多,而且要求人们想出表达情绪的词语时,他们更容易想出消极的词语。(伤心、生气、害怕是最常见的三个。)

一件坏事(创伤)比一件好事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效应。(一个强奸事件所产生的伤害是让人感到最快乐的浪漫经历所无法弥补的。死亡比出生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坏事比好事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丢了钱给人带来的不安,远胜于得到同样多的钱所带来的快乐。)

非常恶劣的家庭环境超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的程度,要远远大于良好家庭环境。(差劲的父母可能会使他们天资聪慧的孩子变得不再那么聪明;而明智的父母要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则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一个不好的名声比起一个好名声更容易获得,而且更难以摆脱。(仅仅一次说谎就可以毁掉一个人“诚实”的美誉)。

糟糕的健康状态对幸福感的影响要远大于好的健康状态所增加的快乐。(疼痛产生的痛苦远远大于舒服产生的快乐。)

坏事带来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做好准备去面对危险,保护我们远离死亡和残障。对于生存来说,坏事变坏要比好事变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为什么心理学在诞生后的第一个世纪中,关注的消极事件要多于积极事件?坏事的这种重要性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自1887年以来,《心理学摘要》中共有11195篇文章提到“生气”,73223篇提到“焦虑”,90169篇提到“抑郁”。这些主题的每18篇文章中,只有1篇涉及“喜悦”(1205),生活满意(4585),或幸福(4100)等积极情绪。同样,“害怕”(23153篇)已经远远超过了“勇气”(904篇)。然而,鲍迈斯特及其同事认为,消极事件的力量“或许正是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的最重要的原因。”为了克服个别消极事件的不良影响,“人类的生活需要更多积极的事情而不是消极的事情。”

如果有60000人都告诉我,他们喜欢我的某次演出,而正好有一个人经过时却说很糟糕,那么后者才是我会注意到的评价。

——美国摇滚男歌手 戴夫·马修斯

实验室实验揭示了一些前面章节中提到的内容:我们的反应依赖于我们的归因。我们是不是把赞美归因为一种讨好——自我服务的一种策略呢?这人是不是想让我们为他买什么东西?或是谋求性顺从?还是希望给予回报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奉承者和他们的赞美都会失去魅力。但是,如果没有明显的别有用心的动机,我们就会接受奉承者和他们的奉承。

我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塞利格曼等人给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报酬,让他们回答“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女/男朋友出去约会?”之类的问题。研究者要求一部分大学生对7种内在原因进行排序,例如“我和______约会,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和“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兴趣和关注点”。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被要求对可能的外在原因进行排序:“因为自从我和他/她交朋友后,其他朋友们都比以前更看得起我了”和“因为他/她认识很多重要人物”。然后,要求他们填写一份“爱情量表”,发现那些注意力被引到外在原因方面的人,比那些关注了内在原因的人,对他们的恋人表示出较少的爱恋,认为结婚的可能性也较小。(由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实验之后,研究者询问了所有人,确定该实验对他们的恋爱关系没有长期影响。)

自尊和吸引

哈特菲尔德想弄清楚在我们四面楚歌时,别人的支持是否显得尤为珍贵,正如斋戒之后的进食是最好的奖赏一样。为了验证这一想法,她先给斯坦福大学的女生进行了人格分析,划分出令人非常愉悦的人,让人感到不快的人。通过这种办法,研究者肯定了一部分人,而否定了另一部分人。然后,要求她们评价几个人,其中包括一个很有魅力的男性,他正好在实验之前曾与每个女生有过热情的聊天,并邀请每个女生去约会(无一人拒绝)。你猜哪些女生最喜欢这位男士呢?答案恰恰是那些自尊心刚刚遭受了暂时打击并极为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人。(实验之后,哈特菲尔德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解释这个实验,并且和每位女生进行了交谈。她报告说,后来没有一个人因自尊受到短暂的打击而烦恼或影响正常约会。)

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在一次自尊遭受很大创伤的拒绝之后,会表现出反弹行为——陷入充满激情的恋爱当中。然而,不幸的是,低自尊的个体倾向于低估同伴对他们的欣赏程度,并且也不积极给予同伴回报性评价,因而对与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也较低。若你对自己信心不足,你也可能会对你们的关系持悲观态度。对自己感觉良好,你才会对约会伙伴或配偶的看法更有信心。

获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不被承认之后再得到承认是一种有力的奖赏的话,那么,我们是否更喜欢那个起初不喜欢我们,后来又喜欢我们的人?还是更喜欢那个从一开始就喜欢我们(因而也给了我们更多承认)的人呢?迪克正在和室友的表妹简参加一个小型讨论会。在第一周的课程之后,迪克通过他的“信息通道”了解到,简认为他很浅薄。随着时间的推移,迪克了解到简对他的看法在逐渐变好;慢慢地,简把他看成一个聪明的、有头脑的且很有魅力的人了。如果简一开始就认为他不错,是否更能得到迪克的喜欢呢?如果迪克简单地根据他所得到的承认评价数量来判断的话,那么后者应该得到迪克更多的喜欢。但是,如果简拒绝之后的承认更有力的话,前者就会得到迪克更多的喜欢。

为了确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哪一个正确,阿伦森和林德设计了一项精巧的实验,该实验抓住了迪克经历的本质。他们让80名明尼苏达大学的女生“无意中”听到了另一位女生对她们的一系列评价。有些女生听到的是持续的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有的女生听到的是持续的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还有的女生听到的评价是从消极到积极(如简对迪克的评价),或从积极到消极。结果发现,当个体获得了目标人物的尊重,尤其当这种尊重的获得是逐渐发生的,并且还推翻了目标人物先前的批评之词时,个体就会更加喜欢这个目标人物。简先说了一些不太友善的话,可能正因为如此,她随后对迪克的赞美之辞才更加可信。或者是,由于先前对美言的吝惜,才使得对方听到赞赏后特别满足。

爱完全征服了恨,所以爱恨总相随。也正如此,有恨伴随的爱才比无恨的爱更伟大。

——荷兰哲学家 本尼迪尼特·斯宾诺莎

本尼迪尼特·斯宾诺莎(1632~1677),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阿伦森认为,频繁的赞扬可能会失去价值。当一个丈夫第500次说,“呀,亲爱的,你看起来真美啊”,这话给妻子的触动远不如他说,“哦,亲爱的,你穿那件衣服不是很好看”。要让所爱的人满意很难,但伤害所爱的人却很容易。这说明,与压抑不快情绪和戴尔·卡内基所说的“过度赞扬”相比,保持坦率而真诚的关系——即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地让对方感到满意。阿伦森这样解释道:

当关系向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时,真诚变得更为重要——我们不再一味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是开始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哪怕有些方面令人生厌……如果两人真心喜欢对方,如果他们能在对方面前坦然表露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而不总是“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他们将持久地拥有更满意、更富有激情的关系。(P.323)

在大多数社会交往中,我们会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自我检查。因此,斯旺及其同事提出,某些人根本没有获得矫正性的反馈。他们生活在充满愉悦的幻境中,他们的行为方式使他们逐渐疏远了潜在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把坏消息也告诉我们的人。

伤害你的不仅有你的敌人,还有你的朋友;敌人诽谤你,朋友则告诉你这个消息。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有些真爱我们的人虽然也很诚实,但他们也倾向于透过玫瑰色的眼镜(过分乐观地)来看待我们。桑德拉·默里等人对恋爱的情侣和已婚的夫妇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相互理想化的伴侣过得最开心(或随相处时间的增加而更加快乐),他们看待自我伴侣的态度甚至比伴侣看待自己的态度更加积极。恋爱中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仅外表具有魅力,而且在社交上也颇具魅力。那些对婚姻最满意的夫妇,在遇到问题时并不会马上批评和指责对方,也不会马上追究到底是谁的错。真诚对营造两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很重要,但假定对方是天性善良的也同样重要。

安迪·鲁尼(1919~2011),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老牌新闻节目“60分钟”资深主持人,以其尖酸辛辣、风趣幽默、富有争议的经典电视短评而广为人知。

一个人只有在爱人眼里才是完美无缺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美国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资深主持

安迪·鲁尼

关系中的回报

当问及为什么会跟某人交朋友,或为什么会被他们的伴侣所吸引时,大多数人的答案都可以脱口而出。“我喜欢卡罗尔,因为她热情、聪明而博学。”这样的解释所忽略的——也是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吸引牵涉到被吸引的一方和吸引别人的一方。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更为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我喜欢卡罗,是因为跟她在一起感觉如何如何”。我们是被那些令我们感到满意和开心的人所吸引。吸引体现在被吸引一方的眼中(和脑中)。

可以将这种观点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吸引的回报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尤其当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的收益大于其他可能的关系时更是如此。当一方满足了另一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相互吸引。拉罗什福科在《箴言集》一书中指出:“在友谊中,双方的长处和优势得以互换,这可能有益于双方的自尊。”

拉罗什福科(1613~1680),法国思想家,著名的格言体道德作家。

我们不仅乐于跟那些能带来报偿的人交往,而且根据回报理论所说的第二种原则,我们还喜欢与那些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人交往。根据心理学家伯恩等人的理论,人们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对那些与回报性事件有关的事和人的积极感受。在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当我们围坐在篝火前,享受着可口的食物、醇香的美酒和美妙的音乐时,就可能觉得身边的一切都那么温馨。而如果我们正经受着头痛的折磨,那么我们就可能对遇到的人没什么好感。

鲍威尔·勒维克对这种“联系-喜欢”原则进行了检验。在一项实验中,要求来自华沙大学的学生从两张女士的照片(图5中的照片A或B)中选出一个看上去比较友善的,结果这两张照片被选择的比率是50∶50。而另外的学生在选择照片之前,先与一位热情、友善、长相像A的实验者进行了交往,结果他们选择A、B照片的比率为6∶1。随后的实验中,学生在选择照片之前也会跟同一位实验者进行交往,但这时实验者对待其中一半的人的态度非常不友善。结果他们在选择A、B照片时,几乎都没有选择那个和实验者很像的女士的照片。(回想一下,你可能在某些时候也曾以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对待过让你联想到另外某个人的那个人。)

图5 “联系-喜欢”在与友好的实验者交往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个像实验者的女士(A),而不选不像实验者的女士(B)。在与不友好的实验者交往后,人们不会选择像实验者的女士。

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联系-喜欢”和“联系-不喜欢”的现象。有研究发现,让大学生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在舒适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要高于在燥热难耐的房间中的大学生的评价。在另外一项研究中,让参与者对他人的照片进行评价,参与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要么是在装饰雅致而豪华的房间里,要么是在破旧、肮脏的房间里。结果再次证明,舒适的环境能激发参与者对被评价者的好感。哈特菲尔德和沃尔斯特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一条与人相处时很实用的小贴士:“浪漫的晚餐、在剧院观看演出、在家共度夜晚、度假,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你希望维系与伴侣的关系,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要继续把你们的关系跟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我们对他人的喜欢和不喜欢受到与之相连的事件的影响。

这个简单的吸引回报理论——即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些热情、可靠、敏感的人所吸引。这一理论还有助于解释吸引力的一些影响因素:

● 接近性能够带来报偿。从与近邻和同事的关系中获得友谊的好处,所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

● 我们喜欢有吸引力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们会具备其他一些我们所期望的品质,与他们结交能使我们获益。

● 如果他人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相似,我们会觉得得到了回报,因为我们假定他们也喜欢我们。而且,与我们持有共同观点,会使得我们更加确信这些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尤其喜欢那些被我们成功说服、从而开始认同我们观点的人。

我们喜欢被人喜欢和被人所爱。因此,喜欢常常都是相互的。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小结

我们考察了影响喜欢和友谊的四个强有力的因素。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表露自己,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爱。

决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约会陌生人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外表有吸引力的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愿意选择那些大体上与自己的吸引力相当(或者,对方魅力不足但具有其他补偿性品质)的人结婚。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我们也很可能和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友谊关系。

一个简单的原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回报,或者那些与回报事件相联系的人。